南阳府部汇考二
南阳府山川考上
《府志》本府〈南阳县附郭〉
豫山 在府城北十五里,孤峰峭立,俗名独山。
紫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一名紫灵山。有一水,东西十五里,南北二百步。湛然冲满,无所会通,冬夏常温,因曰:汤谷。张衡南都赋汤谷涌其后是也。有凤雏台遗址,相传庞士元隐居于此,未知其详。有明唐藩诸墓。
磨山 在府城北三十里,石可为磨硙。
羊山 在府城西,与磨山并峙。
塔子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
曹峰山 在府城西北。
蘘山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土名黄山。昔有居民被蛊毒,遇神女,教食蘘荷,毒愈。因名。
丰山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汉书》谓精山。朱隽于此破孙夏。《山海经》曰:有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即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曰: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光赤跃。今有屋祠也,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应,而不可为也。张平子《南都赋》:耕父扬光于清泠之渊,注云:耕父,旱鬼也。《山海经》又曰:丰山其上多金,其下多谷柞杻橿。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又相传有朱草,人得而食之,可以成仙。
蒲山 在丰山西。本紫山来龙,迤逦东行。顿起冈峦,逆折而北。突起成山,横绝南北,蜿蜒数里。
隐山 在府城东北四十里,上有昭烈庙。世传昭烈自烧博望屯,伪遁隐兵于此,故名。
北筮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土名沙山。
三贤山 在府城北八十里。
砂石山 在府城西北。昔日鎗杵岭,东绕垛亘六十里。山水清奇,竹林修茂。
卧龙冈 在府城西南七里,汉丞相诸葛孔明躬耕处。有草庐及诸葛书院。
麒麟冈 在府城西五里,有百里奚墓。
翔凤冈
中陵冈 俱在紫山,皆有唐王墓。
烟墩冈 在博望东五里。
马圈冈 在府城东三十里。
银洞陵 在府城北七十里,石桥镇四北,出银砂。
淯水 在府城东三里,俗名白河。其源出自嵩县双鸡岭。应劭曰:出弘农卢氏水,东南流经南阳、新野,会梅溪、洱、灌、湍水、黄渠、栗、鸦、泗、潦、刁河等水,与泌水合流,南至襄阳,入汉江。其水有四堰,曰:上石谷、马渡港、蜣螂、沙堰。溉田六千馀顷,乃汉召信臣所置。东汉杜诗、晋杜预皆尝增广之,史云:诸将立,更始淯水上,即此。
洱水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弘农卢氏,之熊耳山东南径郦县北、房阳城北,又径西鄂县南,东流注于淯水。
梅溪水 在府城西,源出紫山,南径百里奚故宅,又径宛西吕城东,又径杜衍县东,又南。谓之汝溪之流。而左注淯水。
三里河 在府城北,出于紫山东南,流径东郭南,入淯水。又谓之温凉河。
十二里河 在府城西,发源紫山东南,流循鲁家川,入淯水。
江石河 在府城西。
黄渠河 在府城北,发源紫山南,流径豫山之东,至钓鱼台南。其流渐大,名为灉儿河。折流而南,入淯水。
栗河 在府城东。淯水之左,出马渡堰,至新野,入淯水。
潦河 在府城西南,其源有二:一自马氏坪,一自曹峰山,至镇平大庄合流。南七十里至冈头,与淯水合。
铁河 在府城北四十里。出于三贤山南,流至尤家寨,入淯水。
青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柳河山东南,流径隐山东南,入赵河。
白跳河 在府城北五十里,出罗汉山,径隐山西南,流至新店北,西折流入淯水。
金龟潭 在府城西南。昔有人于水侧见一金线龟,长尺馀,四足各蹑一小龟行,因以名潭。清泠渊 在府城北,丰山后。郭璞谓清泠水在西鄂县。详见丰山。
铁垛潭 在府城西北百馀里,铁垛山下。菊泉 在府城南。
温水湖 在府城东南。
南召县
百重山 在南召西北。峰峦叠翠,可记者鹿鸣、武阳、乱石、柘禽、鲤鱼五山,总曰百重。
雉衡山 在南召北,有石室,甚精洁。相传为皇后浴室。下有皇后城。汉光武建武元年,遣侍中傅俊持节,迎光烈皇后于淯阳。俊发兵三百馀人,宿卫皇后道路。归京师盖税舍所在也。见水经。又唐人诗云:云连熊耳峰齐秀,水出雉衡山最高。
丹霞山 在南召西,三鸦路中。一名留山,有栖霞寺,唐天然禅僧道场。寺后一峰巉岩,千仞左右,两峰夹立,傍近诸峰,朝拱非一。唐孟郊送芳颜二上人还丹霞山诗:登山须正路,饮水还直流。
鹿鸣山 在南召北,壁立高耸。世传光武避莽兵于此。有鹿鸣焉,上有真武庙。
富春山 在南召西北。山上有洞,洞中有五色石。下覆深入里许,有水出焉,内有石床、石砚。又有县泉,常滴水砚上,最幽胜。世传严子陵曾寓居此。一名子陵洞,一名空山洞。
天子望 在南召西南,世传光武曾陟其巅,望南阳。
韩信山 在南召县南。世传韩信曾屯兵于此。山上有汲水泉。
矾山 在南召县南十五里,产矾石。
燕尾山 在南召西。两峰斜峙特拔,形似燕尾。香炉山 在南召西十八里。
张屠山 在南召东,上有天桥三座。泉水泓溢,曰龙泉。
圣人峰 在南召西。
马鞍山
壶山 在南召南四十里。汉鲁阳樊英隐于南阳壶山之阳。
板山 在南召西北。
伏牛山 在南召西北,半属嵩县,即淯水发源处。上有龙池。
金斗山 在南召县西。
花山 在南召县东。
挂鼓山 在南召西,壁立数仞,半岩有铁环。空山 在南召县东,又县西有小空山。半山有孔,大丈许,如圆月,人由中行。世传严子陵曾寓于此,一名子陵洞。
钵盂山 在南召西,有二东西对峙,形类钵盂。有东钵盂、西钵盂之名。
分水岭 在南召北。南水自岭南流,北水从岭北注,故俗呼为分头岭。南流者为鸦河,乃三鸦之第二鸦也。
野牛岭 在南召北,有铁牛在半岭,今为铁牛关。
九分垛 在南召西。
花牙砦 在南召西北,白石突起,草木不生,四面陡峻。昔人避乱于此,今山顶石硙犹存。鸦河 在南召西,出分水岭,南流径鲁阳关历,雉衡山。西南径雉县故城南。又屈而东南,流注于淯水。
小滍水 在南召东北,本彭水。出鲁阳南,彭山蚁坞东麓。北流径彭山西,又东北自神林川,直应城南,入滍水。
穰河 在南召,由鲁山经南召入鸦河。
狮子河 在南召县西。
灌河 在南召县西,二水皆南流入淯水。龙泉 在南召,见张屠山。
汎滥泉 在南召北。其泉上涌,及甃旁出。净眉泉 在南召西南牌楼河。
镇平县
骑立山 在县北九十里,状若立骑。其山五峰并峙,又名五朵。曰圣朵、曰禅巷朵、曰摩云朵、曰娇女朵、曰哑女朵。上有龙湫上中下三穴,祷雨辄应。
杏花山 在县北十里,多杏。峦岫层叠,环列如
屏,亘百馀里,接连骑立山下。有小龙潭溢入洮河,祷雨有应。
遮山 在县东三十里,峦岫岧峣,沟涧深阻。相传莽兵追光武至此,为山所遮,竟弗能及。因名。
瓮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上有石穴,如瓮状。金冢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先主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先主庙。夫子岭 在县北二十里,昔有隐者,尝登眺其上,因以名。
羊羔岭 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有石羊。
滴玉崖 在县北三十五里,有泉一泓,溜滴清冷如玉。上有玉崖寺,今废。按《县志》:旧名滴泪崖。明嘉靖间,郧阳都叶照游其处,改今名。
匾坡 在县西北六十里,骑立山之麓。
悔来坡 在县西北七十里,骑立山之阳。势极险峻,俗云昔有人往骑立龙湫祷雨者,至此难陟降,因而追悔,故名。
庙儿冈 在县西十五里,有古树合抱。世传光武曾憩息其下。无蝼蚁,旧有光武庙,今废。有土地庙。
赵河 在县。本古洮河县西十里,源出骑立山龙湫,南流九十里,入邓州湍水。东南至新野七里河,入淯水。
严陵河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娇女朵,南流入湍水。西有山名富春,有子陵洞,俗呼为沿岭误。
十二里河 在县东。源出杏花山,一名淇河,南流入赵河。
沙沟河 在县西四十里,源出骑立山圣朵,南流入湍水。
东三里河 在县源出夫子岭,南流入淇河。西三里河 在县源出杏花山小龙潭,南流入赵河。
锣鼓河 在县西南五里,中有石窍,触水而鸣,如锣鼓声。今水小、沙涨,其声不闻。
九曲河 在县北八里,流入赵河。
穆家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南流入江石河。菱花池 《一统志》云:在县西南,俗名天池。广五里馀,中产莲藕、蒲茨。
青龙泉 在县竹园保,灌溉田亩。
柳泉 在县遮山北,广五丈,溉田甚远。汉宣帝封胶东戴王子彊为柳泉侯。
唐县
唐子山 在县南一百里。唐因此山置唐州,又名西唐山。云即汉高凤隐居处。今考高凤漂麦,乃叶之西唐山。则郦道元注《水经》,即以此为高凤所隐之西唐者,非。
紫玉山 在县南一百里,下有龙潭二,祷雨有应。世传,唐道通禅师降黑白二龙于此。
白玉山 在县南五十里。一名发山,上有卓锡泉,宋灵稷祖师于此祝发。
蓼山 在县南九十里。古蓼国地。上有蓼王庙。中阳山 在县东七十里,一名慈丘山。《水经》曰:上界山隋,因此山置慈丘县。郭璞曰:箴山在故潕阴城东,瀙水出焉。
石柱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山有石柱,柱有铁环,莫考其故。相传大禹导淮,系舟于此。
双山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两山相并,故名。午峰山 在县南五十里,以当县之午,故名。天封山 在县境内,一名大湖,沘水所出。《南都赋》曰:天封大狐,列仙之陬。即此。今太湖在泌阳县境。
花山 在县南六十里,彩石辉映,望之如花。时人指为花山坡。
富春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山峰巉岩,绵亘百里。内有紫金崖,洞口常出云雾。
马武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层峦叠嶂,势接平林。中地平坦,可作营垒。世传马武屯兵于此。上有剑台,峡中有剑,上露尺许,下藏石中。
高老山 在县东一百九十里,古名栲栳山。峰峦峻起,高出群山。
凤凰山 在县西八里,明洪武间,观象台望其地有王气,令掘断其脉。
龟山 在县东南,状如伏龟。
狮子山 在县南紫玉山三里。下有狮子崖,崖麓黄石大小。布地皆八楞,如经人工者。俗名绣毬石。
石羊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山麓白,石参差,远望,若群羊,仰伏卧立之状。
尖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山顶直削如剑。香炉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形如鼎。
牡丹山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上产牡丹。孤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平地突起,高峰孤峙。长洋冈 在县东北,绵亘四十里。
马营冈 在县西南六里,世传昔人牧马于此。望城冈 在县东二里,行者至此西望城郭。庙儿冈 在县西三里,绵延十馀里,上有关王庙。
沙冈 在县西十里,其上皆沙土。
枣儿冈 在县北十五里。
泌水 在县北。《一统志》云:泌水源出铜山,流经唐县北,转西下流,会清水、三家、八叠、牡丹、毗江、桐浚等河,与淯水合流,入襄江。诗云: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即此水也。今谓之唐河。按《县志》:上流自裕州东门,外流入唐境,至邓家埠口,始克通舟。贾客屯舸,必守涨于兹。曲折而来,至县西头,泉水出焉,亦西流注于河。直至襄阳西,河口始与新野县之白河交。
赵河 在县北五十里,源自裕州郦山。流径县北二十里,忽为深潭,旋流入泌水。
桐河 在县西北五十里,源自桥子头,南流至县西北二里许,入唐河。
清水河 在县南三十五里,源出石柱山,经县西南,入唐河。
涧河 在县西五十里,源自泌阳马仁陂,经县西南,入唐河。
三家河 在县南十五里,源出桐柏杓铺山,入唐河。
江河 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泌阳马仁陂,流经县东南,入三家河。
土桥河 在县南三十五里,南接清水,入唐河。绵洋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会涧河,入唐河。老洋河 在县西南七十里,古湖阳城之右,西流入唐河。
秋河 在县东南七十里,自湖广界北流至板仓西,入三家河。
白马湖 在县西南七十里。
老龙峡 在县东南九十里,水自随州桐柏两界山西北,流入三家河。
蔡阳沟 在县西北百步许,有泉一泓,流入唐河。
卓锡泉 在县水涌出,下流灌田。
黄水泉 在县南。
寒泉 在县城北。
杜泉 在县城西,其水甘美。
泌阳县
太湖山 在泌阳县东北七十里。其山广,圆径五十六里,沘水出焉。上平衍有池,虽大旱不涸。竭堪舆家所,为天池也。县脉始于此。尝有云物,祷雨,辄应。上有古风洞。
铜山 在县东六十里。危峰突兀,俯环群山,千态万状。云雨每出其下,霞彩时现,因谓为佛光。山下有石虎、石羊、石鲤鱼、石婆儿、石鹰嘴、石白脸、石滴水。岩山中分水处,东流为淮,西流为泌。同源异派,有上元、中元、下元三寺。
盘古山 在泌阳县南三十里。蔡水出焉,本名盘山。后讹为盘古山。因建盘古氏庙。
扶予山 在泌阳县西北七十里,潕水所出。《水经》曰在潕阴县西北。郦道元谓潕阴故城在山之阳。
光石脑山 在泌阳县东北九十里,一名覆瓯山。元末避兵之处。
玲珑山 在泌阳县北九十里。石洞空虚,曲折相通,又名玲珑洞。明末,人于此避兵。
虎头脑山 在泌阳县北五十里。左右诸峰罗列雄峙,此山特拔,为县之主。山又有虎头山,在县东北。
黄山 在泌阳县北四十里,土色纯黄。
舜子城山 在泌阳县北五十里,山围如城,土人讹为舜居。
蜈蚣山 在泌阳县北六十里,形为蜈蚣,上有青峰寺。
花风台山 上崖多花木。
蝎子山 上多蝎故名。
硙山
磨山
小谷山 以上五山俱在泌阳县北四十里。截军山 在泌阳县东北八十里,高险如城。相传光武为莽兵所追,恃险而脱。又二十里,为蜀山。
棋盘山 在泌阳县东北八十里,上有石棋盘。相传昔有仙人奕棋于此。与截军山并峙。
双山 在泌阳县东北五十里,两峰并峙。石婆山 在泌阳县东南六十里。
祝家衡山 在泌阳县东南七十里。群峰拱峙,翠秀插天。峰无巨细,皆戴一石,如帽。而清流、白石、苍松、异鸟足称奇境。
罗汉山 在泌阳县西北九十里。山势峭耸,其岭四面皆凿,为罗汉形。上有罗汉洞,径险,惟攀萝可上。
华山 在泌阳县西北七十里。后有马仁陂,上建华山圣母庙,亦仙迹也。
卧牛山 在泌阳县南二十里,形如卧牛。石碑山 在泌阳县东南三十里,有石似碑。其东为凤凰山,又东为孤山。
骆驼山 在泌阳县东四十里,形似骆驼,有龙泉,祷雨辄应。
万子山 在泌阳县东四十里,群峰挺秀,兰蕙丛生。又数里为牡丹山。
老鸦山 在泌阳县东三十里,形如老鸦。达摩山 在泌阳县北七十里,上有达摩寺。蜡烛山 在泌阳县东七十里。上有二石并竖如烛,又东为小铜山,出黄精苍术;又东为四封山,又东为角子山。
牛心石山 在泌阳县东六十里,石高数十丈,上平坦,约容数百人。可以避乱。
鸡鸣山 在泌阳县东八十里。
姑舟山 在泌阳县东七十里,昔有老尼,得道于此,今石龛犹存。
锅石山 在泌阳县东四十里,有石如锅,锅内有石如杓。台上有石如箸,莫考其由。又数里为杏儿山,黑石山。
塔儿山 在泌阳县东北五十里,群山中一峰独立,上有三圣祠,一浮屠因名焉。
天桥岭 在泌阳县东六十里。峰峦奇秀,仰观天桥,人不能到。
青衣岭 在泌阳县东八十里。其上平广,有池,多生萱草。
父子岭 在泌阳县北一百里,道极险峻。相传父子共挽一车,过此,用力俱毙。其北为付金川。苏家砦 在泌阳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三峰,皆高险可据。元末有苏姓兄弟,各占其一。沘水 在泌阳县,出沘阳东北太湖山。
蔡水 在泌阳县。《水经》谓之泄水,泌阳故城南有蔡水,出盘山,亦曰盘古川,西北流注于泌水。
泺水 在泌阳县,源出虎头山。《水经》谓之澳水。郦道元谓:出慈丘山东流,屈而南转,又南入于泌水。
毗河 在泌阳县西北,合马仁陂水,同入泌水。即《水经》谓旧泌水也。按《县志》:县西北三十里,源亦出泌阳。
八叠河 在泌阳县西北,其水溁洄八叠。邓庄河 在泌阳县。源出铜山,经邓庄镇,西流入泌水。相传邓通所居,因以名焉。
春水河 在泌阳县,源出光石脑山,经春水镇。象河 在泌阳县东,出玲珑山。
瀙水 在泌阳县,出中阳山东,过上蔡县,入汝水。
潕水 在泌阳县。出潕阴西北扶予山。东流过上蔡,入汝水。
石河 在泌阳县东。
高邑河 在泌阳县,西流入泌。
牡丹河 在泌阳县西。
后河 在泌阳县西北。
党子河 在泌阳县。
鹿角潭 在泌阳县东南里许,潭长三里,水深数丈。上有风云雷雨坛。
七里潭 在泌阳县白石庄。汪洋清澈,上下七里馀。
黑龙潭 在泌阳县太湖山。即所谓天池也。吼儿港 在泌阳县南里许,每大雨,则南冈诸水注此,湍急入泌,其声如吼。
龙泉 在泌阳县慈丘山上。其下泺水泉,有池,冬夏不涸,祷雨辄应。
蒿陂泉 在泌阳县,慈丘山西南。土人建济渎行祠,每岁三月八日祭赛。
桐柏县
大复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禹贡谓导淮自桐柏是也。县之得名以此。其山东接随州,西接枣阳。峰峦奇秀,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峰,淮水出其下。元张伯雨诗:桐柏山高在半天,峰峦平处住神仙。
胎簪山 在县西,崎岖峻嶒,巅顶平旷,禹贡注
淮水,发源于胎簪。世传张良辟谷于此。
香炉垛山 在县西。
罐子垛山 在县南,绝顶一穴似罐。
天目山 在县东,山隙中滴水成泉,入淮。桅山 在县东,孤峰如桅。
龟山 在县西。
石门山 在县东,两山对峙如门,下有小岭横亘,若限路出其中,明李于麟诗明月不离桐柏水,白云自发石门山。
尖山 在县北,尖峰突起,卓立如笔。
翠屏山 在县南。
黑石山 在县北五里许,山石绵亘数里,石色皆黑,故名。
琵琶山 在县西里许。
金台山 在县东南里许。
杏山 在县西北。
围山 在县北四十里,四围皆山,故名。
大红崖 在县北三十里,险峻,可以避乱。铁牛陇 在县东,上有铁块,状若伏牛。天将雨,牛背先润。
淮水 在县西。《水经》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山海经》曰:淮出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尚书导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阳平氏县,王莽之平善也。《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春秋说题辞曰:淮者均其势也。《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尔雅》曰:淮为浒然,淮水与沣水同源俱导。西流为沣,东流为淮,自潜流地,下三十里许。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 按淮水,其源初出,复伏流三十里,涌为三泉。因浚为井,所谓淮井是也。流六七里成河,东北经大复山,山南有淮源庙。从义阳县东南过江夏,平春县北,又东过新息县南、期思县北,至原鹿县南,与汝水合。又东过庐江、安丰县,与决水合。又东至当涂县,与涡水合。又东过钟离北,夏丘县南,又东至徐县,合涧水、蕲水。又东至盱眙,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县,与泗水合。东至广陵、淮浦县,而入海。近海数百里,通潮汐,《尚书》云: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是也。
邢家川 在县西川,内有牛心石,水西北流入三家河。
月河 在县东。一水如带,旋绕山岑。如月之圆,合围山诸水,入淮。
岔河 在县东。
卢家寨河 在县西。西流经唐县,南入泌。龙潭 在县西南五里,天将雨,其水沸腾,如雷,祷雨多应。有石崖,镌曲水台三字。年月不可考。白马湖 在县东。
映山湖 在县东毛家集突地。一山如卧牛,湖计一顷三十亩,荷香闻数里。
水磨湾 在县西十里,林木蓊蔚,水东南流入淮。
邓州
灵山 在内乡南境。其南麓属邓,形家谓邓之主山,因首纪之。
紫金山 在邓州城西南隅。《元史》天泽筑外城依山,下有二洞,宋状元贾黯读书处,后登第,乃建书院。
禹山 在邓州西南六十里,此山祷雨有应,因名雨山。后人改为禹山。上有大禹庙,下有龙潭。又西十里为上禹山,亦有禹庙,其南为泉池。平地涌泉,溉田数十顷。东为大瓦寺,世传张雎阳故里。
汤山 在邓州西七十里,东西两峰对峙,东峰有成汤庙,下有温泉,故名。其东南有荷池,接汤泉水。
洞儿山 在邓州西南一百里,俗名杏儿山。其山连绵数十里,有洞甚多,盖土人避兵之地。又传孟珙屯兵于此。山下多煤,知州番庭楠开煤洞。下有一堵泉,灌田四十顷。
五陇山 《一统志》云:在邓州西,五阜连接,有诸谢兆域,谢绛常家于此。
覆釜山 在邓州西北八十里,山如覆釜。上有清禅寺,其右为五龙泉,山之左为先主,山右为鏊峰山。鏊峰之左有济源,泉北为界山,下有雅祖洞,圣母祠。
永青山 在邓州西北九十里。山西北属内乡,东南属邓。上建崔府君庙,有宋碑。下有煤洞二,知州于宽议开,未果。
析隈山 在邓州南七十里。《左传》秦人遇析隈,
因记其地,而名山。俗讹为厮隈山。
红崖 在邓州西四十里,山势委蛇,刁河环抱,全州胜概也。
石门 在邓州南八十里,状如门。又有莲花石,昔人凿石,为光化界。
骆驼冈 在邓州外城内。
柳峰冈 在邓州南二十五里。
柘林冈 在邓州南七十里。
白马冈 在邓州南三十里。
朝水 在邓州,出赤石山,东南径冠军县界,又东分为二水,一枝分东北为樊氏陂,又东经朝阳县故城北,而东南注淯水。
湍水 在邓州,源出卢氏熊耳山鎗竿岭。东南经内乡,绕邓城北转,东南会黄水,沙沟等河。至新野,西入淯水,《水经注》云: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东南,径南郦县故城,《史记》所谓下郦也。沐河 在邓州,本名默河。州西北八十里,由罗汉镇,北入湍水。
赵河 在邓州东北五十里。源自镇平五朵山,流至州东滩,入湍水。即古涅水也。白牛河 在邓州东北三十里,即严陵河,下流东入赵河。
三里河 在邓州。分湍水,溉土山、洼田。
刁河 在邓州源出内乡萧山,径州西北,迤逦东南,至新野新店铺入淯水。唐吴少诚所开刁沟即此。又名文明河。距州西十五里,旧开小堰,引灌外城壕。今河势愈下,堰口渐高,非暴涨不达城下。
得子河 在邓州西四十里,自内乡流入刁河。相传明唐王于此修桥,桥成得子,因以名。
茱萸河 在邓州西南六十里,源出禹山,折而东流。沙屿萦回,映带左右。擅邓西林泉之胜,又东流,入淯水。
桐子河 在邓州南六十里,入刁河。
排子河 在邓州西南八十里,源出洞儿山,入淯水。
夫子崖水 在邓州西北八十里内乡地。水由张村镇,南径冠军城,折流入湍水,因名其地。曰曲河铺。
甘泉 在邓州城南街,有二穴,塞其一,味甚甘冽。
宝鸡泉 在邓州城西。
汤泉 在邓州。出汤山下,有数坎水,四时常温,能令浴者怡神志,祛痼疾。
一堵泉 在邓州,出洞儿山。
五龙池 在州覆釜山清禅寺后。
泉池 在州出禹山南,涌地出泉,清泠甘冽,泻入茱萸河。
荷池 在州西七十里见汤山。
新野县
蔓荆山 在县北四十里,白河浒积,沙高数丈,上如堆雪之状,多产蔓荆。故名。
小蔓荆山 在县西四里许,两河口沙积,西岸高丈许,亦产蔓荆。
小涧河 在县西北十三里。源自邓州东南,流至新野,会潦入淯。
龙港 在县南十五里,昔有龙泉,故名。
芰湖 在县南十里,湖水涟漪,多生芰荷。今涸。
黄邮水 在县城南四十五里,俗名黄渠河。《汉书》吴汉击新野,与秦丰战黄邮水上。注云:新野县有黄邮水,又有黄邮聚水,入淯。
棘水 在县上承赭水。赭水出棘阳县北,数源并发,南流径小赭乡,谓之小赭水。汉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赭也。棘水南径新野县,历黄邮聚,自新野东,而南流入于淯水。谓之力口。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见《水经》。
白河 在县,即淯水。经南阳至新野北四十里,之冈头,分为二。其一趋东南,会潦河、白河,则转而东,经沙堰,过光武台,下至县东北数里,复折至县西并湍水,今水尽由潦河东南下,会湍入汉,而故道堙塞,人呼为旧白河云。
内乡县
高前山 在县西南十里,《一统志》云:在内乡县,亦名天池山。《山海经》云:翼望山东南五十里,有高前山,上有池,甚寒,乃帝台之浆也。得而饮者,可愈心疾。
孤峰山 在县西南十里,上有白云寺。
灵山 在县南二十里,山多灵异,为县之巨观。又名云山。北面属内乡,南属邓州。
方山
小箭山
崔壁山 三山皆内乡县西十里一带。迤逦而来,灵山瘠也。
香炉山 在内乡县灵山东。
富春山 在县南十五里,下临七里河,山麓有子陵洞,钓台。明万历间,重建子陵祠。
石堂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洞若堂,又名灵堂,麻衣子修真处。元孛术鲁翀有记。
葫芦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骆驼山 在县葫芦山西。
大团山 在县西二十里。
尧韭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旧为荆邑山。邑人李荫更今名。
峰子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
台子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峰平起若台,俗讹为太子山。
南山 在县台子山南,中多溪涧,人迹罕至。有五龙泉,人以灌田。与光化接壤。
三峰山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博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丹江西。
杏儿山 在县南丹江西岸。
墨山 《一统志》云:在内乡县北五十里,山色尽黑,一名石墨山。《水经注》云:黄水北有墨山,山石悉墨,缋彩奋发,黝焉若墨,故谓之墨山。
霄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其山岿然特出,势凌霄汉,又名萧山。《一统志》云:萧山在内乡东二十五里,上有萧王庙,祀汉世祖。因名萧山。
北寨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
鸡头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
花山 在县西北三百里,其山多花木,春如列锦。
秋林夏馆山 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其地泉石佳丽,与花山相接。
紫金山 在县北八十里,与秋林夏馆山近。夕阳山 在县北六十里。势接层霄,竹林荟蔚,日落有馀晖,山阳有蚌湖,冬夏不涸。
圣朵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壁立霄汉,形如笔架,为一方胜概。
福山 在县北三十里。
杏花山 在县北九十里,其山多杏,故名。擂鼓山 在县北三百里。
老君山 在县北三百里,突峤悬崖,隐见云表。相传老子修道于此,丹灶遗迹犹存。金斗山 在县东北五十馀里,昔设巡检司,久废。
麦子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如麦穧状,故名。马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与麦子山相接,世传光武初起兵至此,得善马。故名。
熊耳山 在县东北三百馀里,两峰相并,如熊耳。《一统志》云:熊耳山在内乡县东,山连卢氏县。《汉书·郊祀志》云:齐桓公登熊耳山,望江汉。师古曰:熊耳山在顺阳北,宜阳县东。非《禹贡》所云导洛自熊耳者也。汉光武破赤眉,积甲宜阳,与熊耳山齐是也。
石杯山 《一统志》云:在内乡,顺阳旧县西北,一峰雄壮,上有隋石杯、太子庙。今按在丹江西北,连巡逻口,西至界岭,南至缓家洲。
太白山 《一统志》云:在内乡县南一百二十里。峰峦高峻,下临丹河。旧指此山为顺阳淅川分界处。陆应阳《广舆记》亦云:太白内乡接淅川界。岝岭山 《一统志》云:在内乡县西北三百里山。势甚高,峭壁如削。上有忠国师结茅处,其神威灵不可少犯。荤秽酒炙一至山顶,则雷雨暴至。丹崖山 《一统志》云:在内乡县西一百里,其石悉赤。
白崖山 《一统志》云:在内乡县西南三百九十里。山石莹白,若缟素。旧有香岩寺。
岑子崖 在县城南十五里。
玉照崖 《一统志》云:在内乡县顺阳保,自丹水行,谓之小江口。北有石壁,高仞许,截然如削。其色清莹,下有潭水涟漪。宋顺阳尉郭端尝游于此,名为玉照。
夫子崖 在内乡县西三十里,灵山之间,山下有大小二龙泉,两水相合。邓人引灌城壕。详见《邓州志》。
屈原冈 在县北六十里。昔楚怀王伐秦,为秦所败,归至此,追念屈原。亟呼之。后人因以名其冈。盖《史记》所载大破楚师于丹析,时也。青山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圣朵山,入湍河。
黄水 在县西五里,源出丹水保山,绕城南五里,入湍水。《水经注》云:黄水出北予山,黄谷南径丹水县南,入于丹水。黄水北有墨山。
汤河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俗名黄沙、五渡河。又名老鹳河,源出熊耳山,流至西峡口,为三渡河。径淅川为马磴河,入堡南保粉青江,直通汉口。河侧有温泉,自半川而下。
螺蛳河 在县北关尽处。源出莲花池,入湍水。长城河 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屈原冈,入湍水。箕河 在县北六十里。
孤庄河 在县北八十里。
小水河 在县北二百里。
南港河 在县西南一百里,入丹江。
峨泉 在县南十五里,引水灌田。《一统志》云:出灵山,上有龙祠。
白玉泉 在县南十八里,灵山东。泉源四出,望之明莹如玉,引水灌田,上有寺。
哑女泉 在县南十里孤峰山东。引水灌田,上有龙祠。
蒿玉泉 在县,一名好玉泉。在县南,白玉泉东引水灌田。
煖泉 在县白玉泉东,灵山之麓。一名煖水泉,隆冬水煖。
梁家泉 在县西南七里,夫子崖下。一名凉水。泉饮之寒冽,引以灌田。
青泉 在县西四十里,引水灌田。《一统志》云:在内乡白亭保。水色若靛,中产绿毛龟,上有龙祠,旱祷雨辄应。
丹泉 在县西五十里丹水保,世传昔有人夜过之,见水中有丹鱼,其色如火。
五眼泉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近西峡口。菊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一名菊水。《水经注》云:菊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亦言出析谷,盖溪涧之异名也。源傍悉出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浥长年。司空王畅、太尉袁隗,太傅胡广并汲饮此水。以自绥养。菊水东南流入于湍。《一统志》云:菊潭在内乡西北,源出析谷东石涧山。或云出石马峰。其水重于诸水,傍生甘菊,水极甘馨,有数十家,惟饮此水,寿至百岁之上,其菊茎短花大,味甘美,异于他菊。白马潭 在县西南一十五里,近梁家泉。石匣潭 在县西南六十里,永青山西。元时建有龙祠,今废,有石记。
黑鳖潭 在县北屯头保西五里。土人常见有黑鳖,如箕泳游其中。上建敕封龙祠,遇旱,祷之即应。
霄山潭 在县西北一百里,霄山之巅。一云萧山潭。潭止丈许,水止盈尺,遇旱,祷雨虔,则应稍慢,并潭不可得。
蚌湖潭 在县北六十里夕阳山下。潭广四十步,冬夏不涸,旱,祷有应。
滦潭 在县北一百里夏馆鸡笼山畔。其深莫测,人不敢近。或误触之,雷即震。上有龙祠,旱,祷即应。
七潭 在县北一百里秋林夏馆山。上下凡七潭流水,以次相注。
淅川县
岵山 在县东二十里,宋将孟珙大破金武仙。驻兵于此,即陟岵先生隐处。巅有泉,容升水,恒取不竭,不取不溢。
雷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丹江径其下,有回阳观。
丽金山 在县东三十里,昔传有人获金。鏊子山 在县南五里,上有府君庙,里人祈嗣。辄应。
象山 在县南二十里。在樵峪,其形如象。傍有大池数亩,深丈许。
火焰山 在县南二十里。去商于城五里,山势壁立,崖色赤黄,如火焰腾灼。
四峰山 在县南四十里。其峰四出,屹然如削。上有悟道祖师庙。
泰山 在县南六十里半。属淅川县,南即均州界。
龙山 在县西二十里。状如游龙,偃伏于淅江之首。
王子山 在县西二十里,与鲇鱼崖对。世传羽王四子拥兵捕盗于此。又武仙九砦之一。凌老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峙五峰,屹然天际。有八龙王庙。
岝峉山 在县西一百里,峰峦峭拔,洞穴玲珑。上有西峰祖师圜堂。旧传有天灯见。
黄锁里山 在县西北九十里,二山相峙,其山东南四十里,有锁里洞,六十里,有黄里洞。
独阜山 有二在县西北九十里。四面无麓,两峰对峙,相去四里,俗以雌雄呼之。
默山 在县北三里,即宋孟珙将丁顺,破金武仙默里者。
武山 在县北七里,其势迤逦,汉光武屯兵此山。故名。
清风岭 在县。原名老虎岭,县西四十里。罗县令更今名。
愁斯岭 在县北二十馀里。
鲇鱼崖 在县西三十里。状若鲇鱼,口上有高禖祠,武仙九砦之一。
月儿崖 在县北三里。形如半月,县西百里亦有之。
葛花崖 在县西北百里,旧出葛花。
牛心朵 在县北十五里麓圆峰。锐状如牛心。
酒妇冈 在县北。世传,光武为莽兵所追,有老妪于此,以酒进。
丹水 在县,一名粉青江,源出京兆上洛县西北冢岭山。《翰墨全书》云:出象饮山。《一统志》云:出陕西商南县竹山,东流至内乡,与淅水合。《抱朴子》云:丹水有丹鱼,先夏至十日,夜取之,割其血,涂足上,可步行水面。
淅水 在县源自商南县,东流会汤、滔、回、车等河。与丹水合流,达汉江。即县东马蹬河也。
小金河 在县东关外,孟珙败金武仙处。上有董达桥。
湖河 在县西五里,出黑马黄龙二泉,入丹江。滔河 在县西郧县,流入丹江。水势滔滔,故名。
淇河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出商岭,经花园关流入淅水。
孤堆泉 在县东五十里,二郎冈西。旧传有人以物探其深浅,雨雹竟日,赤光闪闪,盖龙湫也。神泉 在县东北五十里。
涌泉 在县南七里。《一统志》云:广七八尺,水极清澈,溉田甚广。
沱泉 在县南二十五里,水自山出,夏凉冬温。珍珠泉 在县南一百里长寿寺前,沸如抛珠,故名。
瀑布泉 在县有二:一在县东南百里施台寺,一在岝峉山三丰洞前。
龙女泉 在县白崖山前西峰山。有三石窍,泉涌其中。世传元时有龙女,见像于无闻禅师。
黄龙泉 在县西二十里。
黑马泉 在县西二十里,泉自山腰横出,与汉江通,水之清浊因之。
龙泉 在县北三十里。
五海泉 在县西北十二里,中有五泉,五锅覆之。
大泉 在县北五十里,龙泉寺旁。水澄如鉴。鸡鸣泉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昔有神鸡,晨夕鸣于泉内。
三潭 在县白崖山崖前,流泉倒泻,于下潴为三坎。
裕州
方城山 在州东北四十五里。《左传》楚屈完对齐桓公曰:楚国方城以为城,即此。昔置方城县,盖因山以名也。考竹山县,亦有方城山然。杜预注山在叶县南,则此山是。
七峰山 在州北三十里,上有七峰列峙。泉白山 在州北四十里,与七峰山对峙。山顶有泉,从石隙中流出。约三里许,望之如瀑布。
黄石山 在州,一名小武当山。东北五十里,吴葛玄升仙于此,有仙翁观、升仙阁。山之东有青龙潭,西有白虎峰,南有火精岭,北有真龟洞,东有砚山,出砚石,最佳。见砚谱。山巅有真武庙。牛心山 在州东北五十里,其麓有兰香岩,云杜兰香修真之所。又有杜隐士,亦隐于此。大乘山 在州东南四十五里,有普岩寺,下有石佛洞。汝宁缪光修真于此。其西麓为小乘山,有普照寺,一名小乘寺,今废。
兴龙山 在州东八十里,有石岩,岩下有龙岩寺。又西为佛洞,东有石佛寺。
中峰山 在州东七十里,吴一和隐居其中。宝泉山 在州北六十里,上有甘泉,水喷如珠。宋建普济寺。
当阳山 在州北三十里,下有滑石洞。洞产滑石,自明失其所在。
青山 在州北九十里,连鲁山县界。
罗汉山 在州西三十里,杜罗汉坐化于此。山巅建塔,刻罗汉像,祷雨辄应。
历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清河所出。
李郁垛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山后有洞,深广数尺。昔有顺阳李郁,修炼于其中,飞升。今呼为李郁垛。
房山 在州东南四十里,有张子房庙。世传张良游息之地。
凤凰山 在州东北二十五里。
壶山 在州南二十里。
吐雾山 在州东三十五里。
小丰山 在州西三十五里。
杏儿山 在州北二十里,张三丰冬月取杏于此。
双山 在州北二十五里。
香山 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香山寺。霸王山 在州东九十里石硖口内。世传项羽曾驻兵于此。
紫荆山 在州东一百里。
菜山 在州东南二十里。相传,三丰道人于此治菜圃。
乌云山 在州西四十里,上有乌云寺。
毛二垛山 在州北五十里。
羊头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
郦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赵河源于此。
招抚冈 在州东三十里,光武起兵,招抚士卒于此。
望城冈 在州西十二里。
凉风冈 在州东南二十里。
圣井冈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分水岭 在州西北九十里。东接七峰,西连历山,水流至此分南北。
当阳岭 在州东北三十里。
白沙岭 在州西北九十里。
柳林川 在州东北十五里。
水磨川 在州北三里。
潘河 在州北三十里,发源七峰山,绕东门外,南流入赵河。
清河 在州北二十里,发源历山,径州南门外,入潘河。
赵河 在州北三十里。发源郦山东,南流会潘河,径唐县,入唐河。
贾河 在州东六十里。源出当阳山,东流。世传汉贾复居此。
拐河 在州北六十里。源出七峰山,东流入叶县沣河。
三里河 在州西三里。发源分水岭,南流入潘河。
黄泥河 在州东十二里,发源双山,流入叶县。暖泉 在州有二,一出历山,一出七峰山。三时俱冷,至冬则暖,见《一统志》。
温泉 在州广石山火精崖。
清凉泉 在州东三十里。
凉水泉 在州出分水岭。
搠刀泉 在州东三十里,世传汉高祖至此,以刀搠石上,泉忽涌出。
回龙泉 在州东七十里。
龙泉 在州北二十里。
黑龙潭 在州东三十里,水极深暗,祷雨有应。青龙潭 在州葛仙翁观前。
仰天池 在州历山岭。
铜洞沟 在州历山下。
石龙沟 在州北五十里。
龙王沟 在州北三十里。
舞阳县
荆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
詹山 在县东南十八里。
团山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苏家寨山 在县南。相传昔有苏氏避兵于此。山旁有水牛冲,姨娘城、蛮王庙、清水潭、百药山、鸡窝寨、虎头崖、鎗峰朵、马鳖岭、龙窝、走马岭、铧尖寨、九头崖、仙人桥、白石崖、千家屿、仙人寨、龙王庙、看花台、黑龙潭,皆称胜地。
马鞍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形似名。见《一统志》。
牛脑山 在县南七十里。
四头脑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山四峰并峙。箕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形似名,见《一统志》。红山 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龙头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
铁山 在县南三十里。
十八盘山 在县南八十里。周围一十八里,见
《一统志》。沙河 在县北五十里,即滍水。源出鲁阳尧山,经北舞渡。东会沣水,达于淮。此舞邑,水之大者。
唐河 在县。源出县北五里,东流至郾城,入沣水。
滚河 在县南,源出苏家寨山,东流入港河。三里河 在县西。即叶县干江河。流径县南,入舞泉水。即水经所为潕水也。东流会港河,至上蔡,入汝水。
八里河 在县西入三里河。
港河 在县源出马鞍山,径县南,会滚水,东流入潕水。
狄青湖 在县北。
藕池 在县西南四里。
舞水泉 在县东南三里河南岸,泉涌若舞,舞阳之名取此,见《一统志》。
叶县
河山 在县北十三里,上有白龙井,祷雨辄应。黄柏山 在县北十里,《潜确类书》云:黄柏山即黄城山,下有水东流,即沮溺耦耕,子路问津处也。今水南有问津村。
卧羊山 在县北十三里。与荆山对峙,其山多大石,状若羊。故名。俗传黄初平叱石化羊处。
荆山 在县北十五里,相传为马秃塔儿故里。
北渡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产美石,可制器用。
平顶山 在县北三十里,山顶平坦。西侧有风。洞空虚邃远,天将风,其中先有声。
落凫山 在县平顶山西。
云梦山 在县南六十里。
累垂朵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峰峦累累,下垂如花朵,故名。
豹子山 在县南六十里,势极险阻。
黄城山 在县南四十里,与裕州方城山连。
花山 在县南四十里,据《水经注》,名苦菜山。
孤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山特立,不与诸山连接。
于东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载《水经》。
青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即西唐山,据《水经注》,沣水出雉衡山,东过西唐山,东南流径叶故城北。昆水出西唐山,东流径昆阳故城南。今考水道,昆水出山之西麓,沣水经山之东麓,其为西唐山无疑。
石门山 在县西唐山东,即高凤漂麦处。李白有送元丹丘石门幽居诸诗。
明顶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山势峻绝,人迹罕至。东有李大旺寨。
泼粥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以形似名。
望夫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
讲武山 在县东二十二里,有尚书台,后汉马融讲尚书于此。唐高宗时,改讲武台,故名。
昆水 在县南关外。据《水经注》,源出西唐山,流径昆阳故城南,又东流至北舞,入汝河。身随处有泉,俗名万泉。又名辉河。
牛羊河 在县,又名欧阳河,发源县南三里,东与昆水合。
滍水 在县北二十里,俗谓之沙河。按《水经注》:源出鲁阳县西之尧山,历太和川,东径小和川,会温泉、房阳、川陂水,牛兰、彭桥、应犨诸水,东南径昆阳故城北,昔汉世祖破王寻,士卒溺死滍水,为之不流,即此。东北过定陵,又东过郾县南,东入于汝。
石潭河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中有大石,故名。
湛河 在县北三十里,源出犨县北鱼齿山。东南径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阳北蒲城,蒲城北有湛水是也。《左传》楚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阪,即此。
沣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县北,《水经注》沣水原出雉衡山,东流历西唐山,东南与皋水合,又东径叶公庙北,注叶陂,东径郾城东南,入汝。
烧车河 在县南三里,源出苦菜山,东流入沣。世传汉兵烧王莽辎重于此。据《汉书》,莽兵既败,汉兵举其辎重,连月不尽,或焚其馀,未可知也。
干江河 在县东南四十里。
王莽港 在县西北十二里秦赵村,王莽屯兵处。
十字沟 在县东南四十里,三处发源,会而为一,北入沣河,形如十字,故名。
龙泉 在县。出河山巅,祷雨辄应。
清泉 在县西南,出云梦山。
涌水泉 在县南黄城山,有泉涌出,潴为陂。观音泉 在县西南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