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明朝中后期是我国书画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在这些群星璀璨的画家中,自然也诞生了许多对国学艺术影响生源的流派。
其中华亭派便是南宗山水画的一大支柱。华亭派,乃是因为他们主要活跃于华亭地区(今上海松江区),所以也称松江派,与江南的山水画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特点便是笔墨洗练、简朴、清逸,很少故作追求色彩变化,而是追求生拙趣味。
而在华亭派当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董其昌了。董其昌字玄宰,万历十七年进士,曾经当过明光宗的老师,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善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黄公望等书画大家,又因为精通禅宗佛学,常以禅宗佛学融入书画,在书法上有“颜骨赵姿”的美誉,而在国画上,更是“南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而,想要体会了解华亭派乃至南宗书画的特点,便不能绕过董其昌。那今天,我们便从两幅董其昌代表画作中领悟一二。
《霜林秋思图》是董其昌中年时期的作品,技艺较为纯熟,这幅作品从大局构造上看,构图紧凑、缜密,先用淡笔勾勒出大体轮廓,又采用横笔米点皴,而在山石表现上用笔润泽,以连皴笔法勾画远处树木,以点横构造近处树木。从而突出画面中的主景,总体上体现出清雅温和、秀润恬淡的意境风格。
从细处手法而观,明中期的书画不同于前宋,在色彩上往往并不鲜艳缤纷,而是追求“朴素古拙”的美感,仅仅只是运用少数几种颜色,便能将树枝、山石勾勒出立体感。
不过虽然在色彩上放得宽松些,但远景、近景,浓淡相当的层次感还是显现无疑。树木依山而上,山坡上绿树点缀,中部又有一河相隔,近有崎岖不平的山石重重叠叠,其间树木、茅屋零星坐落,衬托出正中间的主峰高耸凌云。
如果说《霜林秋思图》还算是运用部分工笔的杂糅彩画,那么《裴晋公诗意图》便完全是写意的体现了。
此画仿用黄公望写意手法,得水墨淋漓之致。无论是树木、房屋、山石都没有过分雕琢,完全用古朴手法点皴渲染,但在树干、石棱、水文这种精要之处却又以密集的细纹点缀。这种“大处宽纵,小处精密”的用笔布置,是华亭派乃至南宗书画的一大特征。
从这些细处也不难体会到,董其昌在绘画方面的独到见解。他善用泼墨和浅绛技巧,先只用墨勾勒出山水景物的大体轮廓,而后用墨细细描绘出层次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同时,又反对单纯机械的模拟蹈袭,而是有选择地融入、取舍,成就自己的创意,最终摄取众家之长,融合变化,独具一格。
这种犹如清风拂面,秀俊雅致,明洁隽朗,淡然远阔的艺术风格倒是和董其昌本人的书法作品相通,所谓“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