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城西岸村有一棵490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高州民间艺人利用其种子进行雕刻,制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艺品。这种小众微雕技艺在全国范围也是一枝独秀。
张俊雄,缅茄雕刻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其所雕龙凤、狮虎及人物、名胜、风景等造型美观、小巧玲珑、形态逼真,艺术价值很高,为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心中有画,刻出来就有灵魂,就会为人喜爱。”张俊雄说。
缅茄雕刻,技术难度大,对美学功底要求高。而一棵缅茄树,一年只能有200余个种子能够进行雕刻。如今,作为缅茄雕刻发源地的高州,终其一生坚持做缅茄雕刻的手艺人也青黄不接。“只要有人想学就会去教,会一直做下去。”张俊雄说。
30余年坚守
下刀前心中有画
“缅茄雕刻不但要有高超细腻的雕刻技巧,而且需要较深的文化造诣。”张俊雄是曾获国家工艺师称号的张文梓之侄子,13岁开始师从伯父学习茄雕,迄今已有30多年,多件作品屡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从小就看父亲和伯伯雕刻,有时帮他们上上清油、刻刻坯,再交由父亲或伯伯修整完成。”张俊雄因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很快便能做些简单工艺,兴趣也愈发浓烈。
张俊雄作品《十二生肖》。
初为学徒,张俊雄每一步都不敢怠慢。早上6时起床,先打扫一遍卫生,然后开始慢慢雕刻。手磨破了,但心愈发沉淀下来。每日与缅茄籽“切磋”10余个小时,腹稿、粗模、成型、修整、上油,每一个步骤都是一次修炼。
紧握手中的刻刀,每向缅茄籽刻一刀,张俊雄的内心总是既紧张又兴奋。缅茄籽个头很小,每一刀都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耗费许久的精心构思也许会因为一刀的差错不得不推倒重来。
张俊雄说:“为一块缅茄作品构思时,走路、吃饭,甚至在睡梦中都会想着这件事。一旦豁然开朗,那种攀过高峰的喜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张俊雄在创作。
30多年的缅茄雕刻艺术生涯,张俊雄下刀前从未画过图纸,都是在大脑中构思后就果断下刀雕刻,每次都能雕刻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平常要善于观察,注重细节,心中有画,才能做出有灵魂的作品。”张俊雄说。
在高州,缅茄雕刻工艺几百年来经张氏家族代代传承。时至今日,高州市面上的手工缅雕作品,不少仍是出自张家或其学徒的作品。张俊雄不少作品都被省市博物馆收藏。
400多年传承
创作主题愈加丰富
“一刀一刀地铲雕下去,用力要均匀,不能超过深度。用力过猛会铲断,前功尽弃。”只见张俊雄埋头案桌前,小心翼翼雕刻新作。
张俊雄刀法细腻、工艺精湛,一枚枚缅茄种子在承受千刻万镂之后,呈现不可思议的美。近些年,张俊雄紧跟市场需求,内容从普通印章向五羊、九龙、八仙等寓意更丰的题材转换。
过去,大凡村中男婚女嫁,都喜欢用缅茄雕刻工艺品作为赠礼。高州民间广为流传一首诗歌:“奴生西岸近莲塘,嫁与南桥何姓郎,愧我压妆无别物,缅茄刻就两鸳鸯。”
400多年来,茄雕工艺品受广大群众喜爱,或挂于身上辟邪,或收藏,或装饰,或赠予亲友。缅茄雕刻艺术内容源于民间、取材自生活,其微雕刀法是对美好的创造,也是对艺术的追求。经过历代传承、改革和发展,缅茄微型雕刻工艺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在岭南民间手工艺中独树一帜。
上世纪50年代,高州匠人张文梓用五颗缅茄子雕刻出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贵宾。2011年,缅茄雕刻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的缅茄雕刻既保留了高州民间艺术和工艺的原生形态,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又丰富了茄雕的价值和内容,形成了一种带有地方特色又具史学价值、艺术价值、民俗学价值及文化交流价值的民间美术工艺品。
一个茄雕作品少则一天,多则数月,每年张俊雄雕刻三四百个。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机器雕刻出现了,但张俊雄始终认为,机器雕刻是死板、冰冷、千篇一律的。核雕需要灵魂,需要雕刻者的灵感,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做到的。
“活态”传承
只要有人学就愿意教
高州市文化艺术村梓园,园内花草树木葱茏,花儿竞相开放,灰白的屏风墙面、红砖外露的主楼墙体、红色的木制窗户……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去年,第二期广东省非遗保护项目“缅茄雕刻”传承培训班在这里举办。
“这些年也有很多年轻人来拜师学艺,但是一两年后都坚持不下去了。”谈到茄雕技艺的传承,张俊雄眉头一皱,显露出担忧。
茄雕爱好者在学习茄雕技艺。
缅茄雕刻一路走来,有艰苦也有辉煌,如今却面临着考验。缅茄雕刻受重视程度减弱,能够坚持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如何才能使高州缅茄雕刻工艺得到良性传承与发展?
玉雕、石雕、木雕等在高州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其雕刻技术属于大雕。虽与缅茄雕刻的微雕技艺有所区别,但精雕细琢中都包含着精益求精的精神。
倘若缅茄雕刻能够联合当地其他手工艺共同发展,如开发以玉雕、石雕、木雕、茄雕为主的四件套作为高州代表性旅游纪念品,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缅茄雕刻技艺的延续。茄雕手工艺者通过学习其他雕刻手艺,也能增加自身收入而延续艺术传承。
“通过媒体宣传与电商平台的推广,可以让高州缅茄雕刻的市场更加广阔,增强它自身的生存能力。”张俊雄授权中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其在电商平台售卖自己创作的工艺品。
对于年轻学徒的选择,张俊雄表示理解,热爱难抵生活漫长,只要有人学就会教,自己也会坚持做下去,让手艺不失传。
目前,高州文化馆主要通过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等活动,全面挖掘和扶持缅茄雕刻民间艺人,培养新人,做好传承工作。同时,通过修建缅茄公园,加强宣传推介力度。
开栏语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古郡高凉,孕育着千年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眼下,高州争创省文明城市进入了冲刺阶段。高州全市上下正在以一种时不我待的劲头,让向上向善、刚劲朴实的文化融入生活,形成精神风貌。
《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南方+高州频道推出《高凉拾“遗”》栏目,走近非遗传承人,让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高凉文化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更好传承。敬请垂注!
7月14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2版报道。
【撰文】叶洁
【海报】实习生 邓雅文 南方+记者 刘栋铭
【作者】 叶洁;刘栋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