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家企业、200多亿年产值,是一座城市仅在钓具领域拥有的数据。再具象一点,将目光投向齐鲁大地,山东半岛东端的海滨小城——威海,用一把小小的鱼竿,撬动了整个世界。
在这个钓友群体日渐壮大的年代,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垂钓者,了解垂钓知识这点不必多说,置办装备之事更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一把品质优良、操作便利的鱼竿便是打开“钓鱼之锁”的钥匙。至于选哪里产的鱼竿,广大钓友们早已通过大数据给出了最优解——
在今年的“双十一”(11月1日至10日)中,威海市网络零售额达12.7亿元,同比增长38.2%,其中,威海汉鼎渔具凭借1亿余元的销售额霸榜渔具行业,而这,也是威海渔具连续七年守擂成功。
作为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的城市,威海在海洋领域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是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市、国家的重要海洋产业基地,也是全国少有的政府出台关于钓具文件的城市。《关于推动钓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培育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和《威海市钓具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还有“中国钓具之都”“中国钓竿之城”等称号,无一不显示着威海在钓具领域的领头羊身份。而放眼全球,钓鱼所需的渔具,光是威海制造,就占了六成的市场份额。
闲暇时用来消遣的玩物——一根小小的鱼竿,何以霸榜出圈,这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也离不开研发者的潜心研究,威海与钓鱼竿的缘分,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
彼时,说中国是钓具产业的“门外汉”也不为过。欧美国家是钓具产业起源地,它们将生产放在日韩地区,直到80年代,日韩才把生产往发展中国家转移。当时,山东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发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在山东找能够按照国际标准生产鱼竿的厂。之后,威海塑料一厂用1个月时间,生产出第一根玻璃钢鱼竿,威海的鱼竿生产事业就此迈出尝试的第一步。
光威集团是威海最早进入钓具生产的企业之一。日韩把钓具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时,以光威、环球、浪宝为代表的威海钓具制造及其相关配套企业抢先占领市场份额,引进生产装备与技术,使威海钓具产业迅速从“一根鱼竿”发展为一个集群。
然而,光荣之路必坎坷,威海在生产鱼竿的路途中,是与“内忧外患”“绝地求生”相生相伴的。
别看如今钓具品目繁多,可供钓友悉心选择,但在欧美已经普及碳纤维鱼竿时,中国人却还在用竹竿钓鱼。钓鱼竿按材质大致可分为两种:玻璃钢(即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钓鱼竿)、碳素鱼竿(要用到一种叫碳纤维的材料)。其中,碳纤维被广泛应用在军工领域,因此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行产品、技术、设备封锁。技术与原材料的缺乏,使威海在钓具市场一直处于下风地位,也被贴上了“廉价”“代工”的标签,失去了与日韩竞争的资格。
值此危难之际,是农民出身的企业家陈光威孤注一掷,投身于钓具行业,坚持死磕碳纤维技术,挽救国产钓具于水火之中。
1998年,没有旁人指导,买回的设备没有使用说明,陈光威顶着许多人反对的压力,投资建设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自己研究。光威集团共投入40多亿元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公司资金链曾几度濒临断裂,然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与求索之心始终推动着陈光威进行技术革新。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光威集团成功建设了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最终打破了美日韩的技术垄断。
技术的飞跃为威海撕下“廉价”“代工”的旧标签推波助澜,威海市乘胜追击,加强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完整产业链,引导企业创新求变,为创立“自主品牌”注入动能。
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威海钓具领先市场的“秘密武器”。钓竿只有小小一根,威海人却就此能发明数百项专利,做出上万个规格,不仅领跑国内钓具行业,也成功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在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上,威海不少产品凭自主品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兴泰精工自主研发的氮化硅深受西马诺、Pure fishing、迪卡侬等大品牌喜爱;光威远洋海钓的重型鱼竿,让美国的客户钓上了600多斤的鲨鱼。
“山东手造·威海中心”威海钓具展示区
此外,与钓具产业紧密相关的游艇经济、海洋牧场、体育赛事等休闲经济伴随钓具产业的发展稳步前进,威海还将举办更多的钓具展览会、国际性的钓鱼大赛,通过一二三产融通发展,来推进钓具产业,提高其国际知名度。
目前,威海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威海渔具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实现了进口的替代。掌握了核心技术,今后无论制造业转移到何地,威海人都能牢牢把握钓具的市场。
从寂寂无名到享誉全球,威海用不懈的努力与持续的实践推动城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造得出”,更要“造得好”。让人欣慰的是,科技创新已成为助推企业飞跃的首要动力,透过局部现象看全局,如今,威海众多产业都加快了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步伐。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威海“智造”将走向更远的新世界,开拓更广阔的新天地。
(文:赵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