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大河珠江
在全国家喻户晓
但要提到南盘江、红水河或黔江
大家可能就要一头雾水了
实际上
这些陌生的名字
说的是同一条大河
这条大河
便是上接云贵、横贯两广的
珠江主干流——西江
它从高原走来
西江,古称郁水、浪水、牂牁江,因地处珠江之西而得名。
据《广东省志•水利志》载,西江是珠江流域内最大的水系,干流上游称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至贵州省蔗香汇北盘江后称红水河,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石龙汇柳江后称黔江,到桂平汇郁江后称浔江,到梧州汇桂江后始称西江并流入广东,至三水县思贤滘与北江相通并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
之后,西江主流流经三水、南海、鹤山、新会、顺德、江门、中山、斗门等县市,最终于磨刀门入海。
自源地至磨刀门东侧的珠海市企人石,西江干流全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36.09万平方千米。其中,广东境内干流长335千米,沿河接纳集水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一级支流有贺江、罗定江及新兴江,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千米。
它从远古走来
资料显示,早在距今约1亿年前白垩纪燕山运动之后,西江干流及其大支流就开始发育。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西江流域成为古代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在西江支流南江流域发现的磨刀山遗址,将广东人类活动史从距今约13万年前的“马坝人”时代,推至距今约60~80万年前。
秦代开凿了连接西江支流漓江与长江支流湘江的灵渠,用于军事运输,沟通了珠江、长江两大水系,为秦始皇平定南越奠定了基础。
汉初,潇贺古道开通,这是连接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江的水陆通道,使两地交通更加便捷,其南端终点,便在今天的封开县。汉朝时南越王赵佗与中央王朝通关市,北方的铁器及牲畜,巴蜀的布匹,南方的香料、珍珠、象齿等珍品多经由西江运入输出。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先后调遣了3支军队从西江南下进攻番禺,平定了吕嘉的叛乱。
据《广东省志•水运志》载,汉三国鼎立初期,孙权为扩大势力,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派都阳太守步骘南征,步骘从桂江顺西江南下夺取广州,从而控制了岭南。晋代,西江经绥江水运到怀集上岸北运,亦形成一条通道。
作为古代广东与外地交往的主要通道,数千年来,奔流不息的西江,促进了中原文明在岭南的广为流播。
灌溉花的国土
浩浩西江,塑造了钟灵毓秀的岭南秀色,也滋养哺育了一江两岸的南粤儿女。
据《广东省志•水运志》载,北宋时期,西江两岸就开始修筑堤围,著名的堤围有靠近羚羊峡下的长利围和赤顶围,羚羊峡至马口间右岸的宋隆围、金利围,还有思贤滘以南的桑园大围等。修筑堤围既有利于防洪、防潮、防咸,又能起到固定河势、束水攻沙、改善航道的作用。
明清两代珠江三角洲全面开发,南粤先民在这些堤围内,创造了极富中国农耕文明智慧的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并带动了缫丝业、丝织业、商业的兴旺。20世纪80年代,桑基鱼塘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在亚、非、拉地区试行推广。
明清时期,两广总督府曾一度驻肇庆,凭借西江“总制两粤”。珠江三角洲崛起的广府商帮,成为西江流域商贸往来的主体,带旺了西江沿岸众多城镇的工商业。遍布各地的广府会馆,推动了广府语言、文化的传播。
推动时代发展
作为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系,西江水量丰沛,在全国各大河流之中仅次于长江。
历史上,滚滚西江不仅推动了岭南地区农业、商业的发展,还孕育了岭南文化核心区广州市、明清“四大名镇”之一佛山市、“岭表南来第一州”肇庆市、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等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岭南学派的发源地江门市新会区、我国民间龙母信俗发祥地德庆县两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今天,伴随西江水系的开发和整治,作为两广水上运输的大动脉,西江在两广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对外经济联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贵州的煤炭、西南各省的磷矿外运广东和北方地区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不断完善,西江水正陆续注入珠三角东部地区。依托充足的水资源保证,粤港澳大湾区得以在高质量发展中,向着国际一流湾区稳步迈进。
《广东印记》之《西江》
带你漫游浩荡西江
触摸一条大河所孕育的灿烂文明
图文来源: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