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大全网

山东民俗的守护者:潍坊人如何将故事刻在桃核上

10-17

山东民俗的守护者:潍坊人如何将故事刻在桃核上

记者 孙远明 王冠儒 高广超 见习记者 胡玲玲 吝勇辉

潍坊核雕,一门与风筝、木版年画齐名,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民俗技艺。

它亦俗亦雅,在近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是人们祈福辟邪的小配饰,也曾作为国礼走向世界。

它是工艺品之最,一刀一刻,将宇宙万千纳入毫端。径寸之间,不仅凝聚着手艺人巧妙的构思,也承载着一段段传奇的民间故事和人们日常的生活碎片。

民俗信仰衍生出的一门绝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中,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叔远,用桃核所作核舟“赤壁夜游”,人物栩栩如生,使国人尽知核雕这一传统技艺。

在山东潍坊,记者就见到了一群身怀绝技的“王叔远”们。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丁传信直言,“《核舟记》中雕刻了五个人,而现在一个桃核上可以雕刻出几十人。”

丁传信介绍,潍坊核雕是用桃核雕镂的,是地地道道的民俗文化艺术品。“橄榄核、杏核等都可作为核雕的原材料,但只有桃核流行起来,还是和北方民间的传说有关。”

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在我国民间文化和民俗信仰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最早的春联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称桃符。潍坊最早的木版年画,也是桃木做成。在潍坊民间,许多人会把桃核雕刻的作品,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保平安”之用。

潍坊核雕生于民间、兴盛于民间,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核雕不仅能作为手串把玩,也可以加工成挂坠、项链、耳环等作为饰品使用,还可以作为观赏摆件,或是制作成印章、纽扣等。

核雕耳饰。

走出山东、走向世界的“国礼”

核雕艺术源远流长。据考证,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代已是极为昌盛。而潍坊的核雕,则是清末“引进”来的。

据潍坊核雕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文虎介绍,清朝末年,一位绰号叫张大眼的桃核雕刻艺人,从京都流浪到山东诸城,以卖艺为生。1880年,潍县人都谓南到诸城贩卖皮货,结识了张大眼,看到张大眼的雕刻后以为新奇,并深深地喜爱上了这门技艺。于是,都渭南拜张大眼为师,潜心学习核雕手艺。后来,都渭南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都兰桂,都兰桂又将核雕技艺传给孙子都传恭以及考功卿等人。

起初,核雕艺人们多是雕刻花篮、生肖、长命锁等,取材简单,雕刻不是十分复杂,还可以卖钱,“为了混口饭吃”。直至1915年,核雕走出国门,拿回大奖,让世人瞩目。

据《潍县志稿》记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开幕(1915年)时,欧美人曾以重价购其桃核数枚,并予最优等奖牌。”指的就是都兰桂的核雕作品《马拉轿车》。1955年,都兰桂和考功卿创作的核雕《八马图》等7件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2008年,潍坊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老技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王绪德是潍坊核雕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他师从考功卿,将书画、雕塑等艺术融入核雕创作之中,巧妙地利用核雕表面的麻纹来创作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题材。此后,核雕技艺在潍坊代代传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被注入新的民间特色。

几麻袋桃核中选材、砸作品是常事

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的核雕馆里,王建学坐在工作台前,正在专心雕琢一件核雕作品。他眉头紧皱,目光透过放大镜盯着桃核上的麻纹,手里的刻刀所过之处,飞屑溅起,一个生动的佛形象便渐渐显现出来。

王建学是潍坊市核雕协会副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1993年,他离开家乡滨州,前往北京学习骨雕技艺。1998年,“因为爱情”,王建学来到妻子所在的潍坊定居。2008年,潍坊核雕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时,丁传信联系其他领域的雕刻专家,希望一起来发展核雕,王建学就是其中一位。

每个核雕手艺人入行时,都有一个目标:复刻《核舟记》。王建学也不例外。《核舟记》是一件明代工艺奇作,代表着核雕技艺的高度。在核雕圈儿里,只有刻出《核舟记》,才能配得上“大师”的称呼。

核雕作品《核舟记》

单是选材,王建学就花费了大工夫。桃核麻纹走向各不相同,这使得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几麻袋的桃核中选出几十枚桃核,最终刻成了这一颗。”王建学介绍。桃核坚硬,麻纹复杂,而且工序繁多,需要选胚、打胚、构思、布局、精雕、初光、上油等工序的层层打磨。光雕刻《核舟记》,王建学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直至核舟门窗开关自如,舟上人物表情清晰可辨。随后,王建学又花两年时间,推出《齐鲁十二圣贤》和《潍坊故事》两大系列核雕作品。

“有时雕刻进入尾声时出现了瑕疵,例如人物缺一根指头等,索性我就一锤子砸烂,创作《齐鲁十二胜贤》时我就砸了三个。”王建学追求完美,不想让遗憾存在于作品中。“其实我也心疼,我妻子还埋怨我这么好的东西怎么砸了?我就半夜起来心疼下,尽量不让我妻子看见。”

在王建学的生活和工作之间,存在一个“转换键”。没有灵感时,王建学就爱做美食,让自己身心放松下来。有灵感的时候,“我可以一天都坐着雕刻,有的时候妻子半夜醒来,发现我凌晨三四点还在雕刻,我相信主人公就藏在桃核中,只是需要我把它剥离出来。”

清明上河图、山东故事刻在桃核上

核雕万物,核雕在民间受宠也和题材广泛相关。

王建学的核雕版《清明上河图》就很有代表性。这件作品长17厘米、宽6厘米,背景卷面由5块牦牛骨拼接,画面是12颗桃核雕刻、拼接而成,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场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样,令人啧啧称奇。

核雕作品《清明上河图》

此外,王建学还将山东故事刻在了桃核上。王建学的核雕作品《开仓济民》,就像一幅细致入微的画卷,重现了郑板桥开仓济民的一个场景。在一个高约4厘米、宽不到2.5厘米的桃核上,他雕刻了12个人物。“郑板桥谁也没见过,怎么去打造他的形象?周围人的表情如何体现?这需要我去不断学习历史,去重塑人物的体貌特征,创作出符合老百姓认知的作品。”王建学尽可能希望让作品的故事有延伸性,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场景。

核雕作品《开仓济民》

潍坊市核雕协会秘书长于东告诉记者,在民间,核雕的创作题材主要是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例如,葫芦谐音“福禄”, 蝙蝠和佛手搭配寓意“福上加福”,蜘蛛和铜钱雕刻在一起祈求“八方来财”……“老百姓最看重核雕的寓意,即能否讨个好彩头,表现丰收的图案或是表现祥瑞的飞禽走兽更受大众喜爱。若送给小孩子过百日,则多以桃篮、平安锁为主题,防止孩子受惊吓、做噩梦。”于东说。

无论是对民风民俗的展现,抑或是对神话传说的重塑,核雕手艺人们总是能够巧妙地借助民俗中富有吉祥意味的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谁不想成为张大眼呢”

如今,在潍坊,学习核雕的人老少皆有,81岁的王福寿就是王建学徒弟中最年长的一个。他眼不花、手不抖,刻起核雕来一脸开心,“我没觉得自己老了,学这个挺恣,就为了多活几年。”

丁传信介绍,现在核雕的文化价值得到了重视,有大众化的商品,也有小众化的精品,发展势头很好,而且拥有望留桃树种植区、杏埠桃树种植区等多个核雕研发中心桃核采集基地,为核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潍坊的核雕手艺人不仅重视传承,也强调创新性发展。无论是核雕和红木的结合,还是和金丝银丝的结合,抑或是和鼻烟壶、琵琶等的结合,这些镶嵌作品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桎梏,赋予核雕新的表现力、生命力,在视觉上突出了不同材料之间的融合之美。

近年来,潍坊市将核雕作为重点文化产业打造,搭建起“一城、一街、一馆、一校”的产业发展平台。资料显示,入驻十笏园文化街区的核雕名家已达60余名。到2022年,仅潍城区核雕工艺品已发展到3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30000余件,交易额达2亿多元。

目前,潍坊市核雕协会已发展到2000余人,从事核雕行业的人更多。他们遍布在潍坊各地,用静态的核雕展现出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同时,越来越多的核雕手艺人也正在延续着张大眼和都渭南的故事,将核雕技艺代代传承下去,使其承载更多齐鲁大地上的民俗文化。

正如王建学所说,“谁不想成为张大眼呢。”

茶杯泰迪图片

成都宠物市场赶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