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大全网

李厚之先生的历史见证:汉江奇石与古代神话的考古笔记

11-08

李厚之先生的历史见证:汉江奇石与古代神话的考古笔记

考古笔记

汉江奇石与古代神话

早在人类初期,安康地区与石有关的神话便诞生了。传说女娲从平利中皇山来到安康天柱山,在山顶上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洪炉熔液溅下山麓,冷却成赭红色碎石,就成了现在的火石崖。虽然女娲补天与火石崖的形成颇多附会,但类似这样的附会在民间相当普遍,祖国各地到处都有女娲石遗迹,甚至连小说巜红楼梦》中那块"通灵宝玉",也是女娲石变化的。说明古代人们心目中的观念之石和现代人们爱石崇石的心理一样,都认为石头具有生命的灵性。 一个民族的神话,特别是原生态神话,与流传的民俗故事大相径庭。原生态神话携带有一个民族远古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显露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在安康一地,与石有关的神话相当多,撮其要者,如平利县药妇山神话:相传昔时有人落崖,其妇和儿子携药救之,寻化为三石人。而远古神话则说:这里是女巫持不死之药,从天而降,救治被杀死的㝣窳(音亚雨)之地。风化为石人的药妇,即是女巫的化身;紫阳县任河之滨有望夫石,陕西巡抚毕沅巜关中胜迹图志》说:在紫阳县南九十里,巜县志》:在任水之滨,一妇以夫从征不归,朝夕登望,后化为石";汉滨区瀛湖北岸有织女石,地方志称为望夫石或美女石。北宋诗人陈师道客寓金州时,尝赋诗云:"碛戍人何在,秋霜志不移。无言息妫怨(金州帝舜所居,旧称妫墟或姚墟),有泪舜娥悲。山静云盘髻,江空月印眉。谁将望远意,歌作送征诗"。借望夫石之名讥讽朝廷连年用兵;所谓织女石,其名始于清代康熙间,古人认为汉水是天上银河在地上的对应,天上有牛郎织女星,地上便也有了牛郎织女石。安康诗人刘应秋《织女石》便是这样认为的。其诗云"宝髻森森立水旁,临崖翘首望牛郎。秋霖暗接当时泪,春草羞添向晓妆。千里月华舒倦眼,九回汉水浣柔肠。绮罗丛织人间妇,谁似渠心一片钢";而道光年间莅任安康知县的陈仅所吟巜织女石》,则认为是女娲补天炼石所遗所化:"织女滩头织女石,石色江光同一碧。天孙(即织女)移节下牛渚,别馆窈窕青山陉。娲炉璺裂金精泻,云根坠地飞光下。神仙人世亦可怜,转眼红尘骨同化。天上人间两莫追,波声依旧促寒机。江头照影泣秋雾,时见牵牛人独去";旬阳县还有神仙洞,据志载,在县东七十里,"内有生成石莲花一十九朵、石狮子一。洞门镌‘紫盖神仙洞天’六大字",为旬阳古八景之一,收录入明代巜天下名山记》中,从而为我们留下了道教在安康活动的轨迹。而最著名的还是"安康石",宋·王象之巜舆地纪胜》载:"巜旧图经》云:"岁饥则见,岁丰则没于沙碛之下"。康熙巜兴安州志》云:"(南朝)刘宋分置安康郡,有安康石在汉水中,见则岁饥"。于是"安康"成了郡地称谓,以厌胜寄托人们追求平安康阜的美好愿望。

分析这些原生态神话,可知它们从各方面影响着安康人爱石、崇石的心理,因此神话中的观念之石,才能附会成民间观赏的具体之石。汉滨区五里镇月河之南锡(读阳)氏殿,本是汉代锡氏家祠(祀交趾太守锡光)。由于造山运动影响,地面隆起,巨大的自然力将山石搬运下山麓,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作用下,形成一道奇石之阵。 人们出于好奇,也随着观赏水平的提高,便对这些冷峻沉稳的巨大怪石,赋予各种动物的性格特征,命其名曰仙女石、弥勒石、坐禅石、蛤蟆石、龙角石、海螺石、月亮石等等并在石阵旁创立庙宇奉祀,使本来无生命的石头一下子活了起来。石泉县汉水之滨莲花石,巜县志》云:"石色碧绿,簇拥而出于水中,千奇万状,有类削成"。但在石泉知县涂之尧眼中,莲花石是活生生的:"白石粼粼出水涯,烟波万里一莲花。汉江日暮青如许,恰似风吹荷叶斜"。莲花石不过是江边裸露的岩体,被汉水长年冲刷浸蚀而形成的象形石,但在知县兼诗人的涂之尧眼里,看到的却是万里烟波中被风吹动翻卷起的一江荷叶,这一江荷叶竟作为莲花生命的陪衬,成了永远开不败的石莲花。紫阳县西汉水中的鸳鸯石,巜县志》云:"汉水之滨,两石宛如并鸟,有顺流浮游之势"。毕沅巜关中胜迹图志》引巜陕西通志》亦谓:"鸳鸯石在县西三里汉江南岸,巜名山记》:石有雌雄之状,旧在洋县鸳鸯坝,顺流至此"。这两块并连在一起的顽石,就是一对相偎相依,沐溶在汉水之中的鸳鸯鸟。

关于汉水奇石的神话,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这些远古神话,尽管和现代人玩石藏石之风有所差异,但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爱石崇石之风,却正是古人崇石信仰心理的凝聚和积淀。而人格化的赏石方法,便使无生命的石头有了性格,有了灵气,也就更有了魅力。

宋徽宗书法真迹

雷龙鱼吃什么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