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大全网

四十年磨一剑,他深谙茶叶性格之谜

05-16

四十年磨一剑,他深谙茶叶性格之谜

五月初,空气里还有春天的味道。早上六点,杨显明出门看了看天气,是个阴天。大清早采摘来的鲜叶,都铺在架子上摊晾着,他抓起一把捏了捏,嗅了一下,这批鲜叶要怎么加工,心里便有了个大概。

杨显明是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的一名炒茶师傅,曾在国家级炒茶技能大赛中拿过一等奖,现在在当地一家茶企里做技术顾问,指导把控整个炒茶环节。人人都晓春茶珍贵,但刚摘下的鲜叶和普通树叶无异,最终被送到人们口中时能否被称为“好茶”,还是要看炒茶师傅的手艺。

杨显明(左)正在教授炒茶的技巧。

在等锅烧热的时间里,杨显明聊到自己的工作经历。他算了一下,从1983年入行算起,自己炒茶已经四十多年了。当时初中一毕业就去了村里的茶园技术专业队,跟着技术队的师傅学炒茶手艺,又去临沂系统学习了茶叶知识。后来有了自己的茶厂,也给其他炒茶从业者作培训,这么多年过去,手工炒茶他一直没放下。“在这边,我不是炒茶最早的,但差不多是时间最久的了。”杨显明很自豪。

铁锅的温度逐渐上升到260°C左右,拿棉布擦拭,表面已经开始冒出丝丝白烟,手离锅面10cm左右的距离,就能感受到灼人的热气不断上涌,使人不敢再靠近一分,这时就要投入摊晾好的鲜叶了。鲜叶下锅时是翠绿色,接触铁锅的一瞬间,高温与水汽相互作用,发出噼啪的响声,空气中有了清新的叶有香。

杨显明两手探入锅中,没有任何保护,不断捞起茶叶,翻面,再抖散。他总能恰好把多数的叶片抓起,又不被烫到。鲜叶的杀青需要在短时间内用高温破坏掉茶叶中的酶,而捞与抖让叶片避免温度过高而糊掉。若温度不够则茶会氧化发红且有青涩味,若杀青过火则会糊边。杀青的程度没有标准,完全依赖个人经验:手去感受温度、眼看叶子颜色、鼻子闻气味......当硬挺的鲜叶开始变软,翠绿褪去,杀青这一步便算完成。

炒茶过程中手要探在近300度的锅中而没有防护措施。

数千年的饮茶习惯,使得茶叶在国人眼中早已不单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寄托。这又不免让人们对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颜色、观叶形、闻香气、尝滋味......一杯茶总能找到多种品鉴角度,而炒制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出茶效果。

杀青出锅后稍稍回温,便是揉捻。杨显明将茶放在簸箕中,两只手拢住,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打圈。“这样一是将茶叶捋顺,为下一步造型打基础;二是把叶子里一些细胞破碎,让其中的风味物质渗出,茶汤的滋味是浓是淡,看的就是揉捻。”一个动作在杨显明手下也有多般变化,开始的力度要轻柔,然后再逐渐加大。

再回到锅里搓团造型,一箩鲜叶最终变成一捧墨绿卷曲的干茶,仅三个步骤便花去两个小时。刚出锅的绿茶,取三克入杯,注入热水四分钟,卷曲的茶叶又逐渐舒展,茶水由清变绿,鼻腔中充满了茶的芬芳。杨显明端详着玻璃杯中的茶叶,又小啜一口品了品,才点头说:“这一锅就算成了。”

炒茶这门手艺要说简单,只需培训三天便可独自加工,但想摸清里面的门道,得钻研一辈子。杨显明说:“就像炒菜,同样一棵青菜,普通人和大厨炒出来的味道颜色都不一样。”而且炒茶人不仅要求会炒,会品、会评才谓学成。

行里人常说“看茶,做茶”,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甚至不同天气下采摘的叶子状态都不一样,是湿是干,是嫩是老,只有摸透了它们的性格,下手时才有底气。“把绿茶琢磨透了,炒其他类型茶也能触类旁通。不同茶看似各有说法,但每个环节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只需依照流程自己就能摸索出来,最重要的还是炒制过程中对茶叶状态的感知。”

虽然现在机器炒茶是主流,但仍然要依靠师傅手工炒茶的经验去调整。

炒了四十多年茶,杨显明在当地茶圈里成了老手。哪家有茶叶要去参赛评比,都会找他帮忙炒制。一天送两批茶叶,杨显明从摊晾开始就要一直在旁边盯着,茶叶最要紧的就是保持新鲜,一批做完了紧接着就要炒第二批,不能隔夜。全部工作做完就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了,来不及休息。“人家把最好的叶子给你,你炒不好给糟蹋了,这不是砸了自己的手艺吗。”

北方绿茶母本是从南方引进而来,但扎根数十载早已有了本土特征。为了挺过冬天风雪的洗礼,它们的叶片总是更加厚实,这就在炒制技艺上与南方茶有了不同。

“杀青时,锅温还要再高个一二十度,时间再长上几秒,揉捻造型时要更加用力,这样才能更好出汁。”虽然只是几步细微的改动,为了让北方茶更有滋味,杨显明这一批炒茶人摸索了几十年才找到对的方法。

若以往常经验来看,炒了40年茶的手,总该布满烫伤和厚茧,但杨显明的手掌却很软。“我运气比较好,从学炒茶开始就没怎么被烫到过,可能就是跟茶有缘吧。”杨显明打趣道。人与茶的联结,让杨显明对茶有了更深的感情:“出于对茶的敬畏,每次炒的时候都要认真对待手中每一捧茶叶,去琢磨怎么把茶的味道做到最好,不枉这茶叶在热锅中走一遭。”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安臻 通讯员 刘莉 丁海

宠物狗名字独特小众

米黄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