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习近平总书记的妙解,道出了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谛。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小小茶叶,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不轻的分量。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此时,广西各地为庆祝“三月三”举办各类春日集会。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广西日报-广西云联合全国多家主流媒体,推出潮起春茶“上春山”——“三月三”全国主流媒体特别联动报道。在五湖四海的春色间,携那一抹春茶绿,邀您一起领略中国非遗茶里的匠心独运,共赴“非遗茶会”。
本期,我们走进河南信阳,来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通过悠悠茶香感受独具魅力的“豫风楚韵”。
树芽肥厚而多毫
叶底嫩绿而匀整
香气清新而高雅
山势起伏多变,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信阳拥有着种植茶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河南信阳毛尖种植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茶圣陆羽在《茶经》有云:“淮南茶,以光州上”,苏东坡尝遍名茶后,盛誉“淮南茶,信阳第一”。近现代,信阳市更被称作“中国毛尖之都”。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其制作需经过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再复烘、储存等八道工序。其中,熟锅中理条的抓条、甩条过程,再加上三次反复烘干,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形成了“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点。2014年,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山悠悠翠欲滴
茶香袅袅漫山谷
在AI绘制的梦幻里
在连绵茶山中坐饮香茶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