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兔大全网

探索历史的秘密:揭秘蚩尤家园这座沉睡五千年的历史古城

03-07

探索历史的秘密:揭秘蚩尤家园这座沉睡五千年的历史古城

【核心提示】“致密城”又名“殷密城”,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上古城池之一,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北宋晚期毁陷于地震和黄滥。致密城遗址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湖区,经调查,这里是上古蚩尤部落活动的中心地。据传说,炎黄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葬蚩尤首级于致密城,修蚩尤冢,“致密”是为“阚”,阚城成为专祀蚩尤的“塚城”。本文通过对致密城和阚城的历史和地理研究,结合贵州苗族古歌谣,从人类学和民俗学角度,考证“致密城”就是苗族传说中先祖蚩尤活动的中心地“直米利”。

阚城蚩尤冢和鲁九公墓位置图 (供图:作者)


  直米利在北方中心地/直米利平原大又宽/直米利地方气候暖……是谁先来居住在这里/是谁居住在这大平原/格蚩爷老、格娄爷老率先来这里/二位爷老率先住在大平原/他们开山采石来修建/建了一座金色大城垣/城外修成九道拐/城内修成九道湾/城墙粉刷上青灰/城内铺垫青石块/城门塑起九头狮/城内铸起九条龙/平原金城光闪闪/金城灿烂映青天……

  ──摘自《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直米利地战火起》

  上面引用的这段苗族歌谣的内容,牵涉到有关地理和历史问题。因此,我的文章就想顺其自然从苗族史歌中有关地理和历史说起。

  一、“直米利”即“致密城”

  苗族认同蚩尤是人文始祖和民族英雄。这首在苗族传唱了数千年的“史歌”,叙述的是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战争和蚩尤部落战败迁徙的历史。其中多次提到的“直米利”、“浑水河”等地理概念,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苗语“直米利”,或译作“直密力”,发音与汶上古城“致密”基本相同,值得研究。“致密城”者,汶上古邑城也。关于“致密城”的记载见明版《汶上县志》、《郡国志》、《水经注》和《皇览》等。

  致密城,中都邑治,“孔子宰中都”治在致密城。《水经注》卷二四《汶水》引《郡国志》语:“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中都本治致密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这里明确说明了春秋或更早时期,作为行政区划的“中都邑”,其中心地在“致密城”。致密城是上古部落及其后的诸侯国“下邑”的政治中心──是“城池”,而非指“国(邑、县)”。

  汶上建置历史久远。《汶上县志》记载,汶上县之沿革有夏商之古厥国、周鲁之中都邑(治致密城),战国属齐,为平陆邑,汉置东平陆县,属东平国,后汉因之;魏为平陆县,属东平郡;北齐改乐平县;隋复曰平陆,属兖州,唐因之;天宝初,改为中都县;贞元十四年,改属郓州,宋因之;金曰汶阳县,泰和八年改为汶上县。另外县志记载,今汶上区域内出现过“阚”、“郕”、“桃”、“郑”等古城。上古地名尚用一字,“致密”是个例外,似乎是个形容词,有极坚固、极秘密的意味,倒象一个口口相传的地名。

  《元和志》、《太平寰宇记》、《旧唐书》和《一统志》等记载:致密城也称“殷密城”,夏、商古城邑,位置在今汶上县城西南部南旺镇境内。《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中都县邑界有殷密古城,即古之中都国城也。”“殷密城”之谓似乎暗示这里是殷商时期的古城池(苗族人自认为是殷商遗民)。《水经注》:“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即南旺湖);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迳致密城南。”南旺湖在明代扩修,成为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之最大的“水柜”,致密城遂湮没于南旺湖中。

  有关“城”的概念,《说文解字》释:“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春秋谷梁传》:“城为保民为之也”;《墨子》:“城者,可以自守也”。这些概念一则说明原始的“城”的构筑纯粹是夯土而成,二则说明城的功能是“保民自守”;“城”的作用主要是防御外来入侵。虽然没有见过古代土城的修筑,笔者幼年时曾见乡邻筑房“打墙”:用大夹板密填泥土和麦秸的混合物,夯实,然后取下夹板,持宽厚的大木板用力拍打,以图墙体致密、房屋坚实牢固。“墙打百板还透风”的谚语(多含贬义),却无意透露出古人筑土城的不传技艺。

  歌谣中描述的“金色大城垣”在当地民间可得到印证。关于这个早已深陷南旺湖中的大城垣传说不断。虽然有学者对它是否存在过有疑问,但在当地百姓中却无人不晓、无人不信它的存在,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甚至还有不少人亲眼目睹过它的“再现”:

  《姬氏志·阚城志》记载:“晨起者常于烟雾交加之会,见城堞宫室之状”。据目击者称:日出之前,云雾弥漫,在烟波浩淼的南旺湖湖面上,首先出现巍巍城墙,在正前偏右方向有一座城楼,片刻,只见城门开启,隐隐约约有不少行旅商客出入。蜃景在晨雾笼罩之中,飘飘忽忽,时隐时现,待到日出,景色慢慢变淡,直至消失,又恢复为碧波粼粼的湖面。据说这种美丽奇异的景观和神秘的现象在五十年代还出现过两次,民间俗称“陷皇城”。

  “陷皇城”即所谓“海市蜃楼”。“皇城”指的是什么城?《黄帝玄女战法》载:“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通典》载:黄帝攻蚩尤“三年九战而城不下。”蚩尤部落据城坚守,凭借食足、兵强、城坚等有利条件,使炎部落和黄部落屡战屡败,后炎、黄联合,擒杀蚩尤,迫使“八方诸侯殄服”。值得一提的是,“筑城而居”在当时是蚩尤部落特有的生活方式。

  其实蚩尤部落是一支稳定的农耕部落,农耕者要定居,筑城而居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的南旺湖区域内早已没有水,从这里高低不平的地貌还能判断出春秋大墓群的位置,而这一带就是上古致密城的所在地。民间所说的“皇城”应该就是“致密城”,也就是苗族歌谣中多次提到的“直米利”。

  歌谣中的“浑水河”学者一般认为是黄河,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古代黄河只是叫“河”或称“河水”,还没有“黄河”之谓。窃认为浑水河是指“汶水”。

  汶水今通名“大汶河”。古汶水发源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流经“致密城”之南(见《水经注》),流域在鲁中至鲁西南广大地区。大汶河属季节性河流,流量差异大,含沙量又极大,向为水患治理之难题。明初重开会通河,开通小汶河“引汶济运”,以解决南旺“水脊”问题,即利用旧有汶水之溜道,迂回开挖引水渠。汶、运交汇的分水口淤沙成患,严重影响到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明清两代统治者不惜斥巨资,动员十万民夫,清淤疏浚,“每年一小挑、三年一大挑”,可见泥沙之重、工程之巨。挑土积五百年之功,遂成南旺分水口(分水龙王庙)周边“四山朝拱”之势。故辞书多释“汶”有污浊、浑浊之意。而“汶”之读音近似滇东北次方言之Vang,值得注意。至于“清水河”有可能是指“济水”,《水经注》上说古济水流经致密城之西。“济水”音近苗语滇东北次方言之Yik。汶水和济水将鲁西南大平原自然分成三块,而致密城就在这三块平原的中心地。这一猜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二、“阚城”是蚩尤“塚城”

  明代《汶上县志》和明清时代的“河湖图”均标识出蚩尤冢位于“阚城”中。蚩尤死而“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服”。笔者认为,黄帝借蚩尤余威震摄天下,瘗埋蚩尤于“阚塚”,改“致密”而名“阚”,阚遂成上古之“塚城”。名曰“阚”者,相当后世褒贬之赠“谥”,故有“阚蚩尤城”之说。《诗o大雅》有“阚如虓虎”,《集韵》释为“兽怒声”。参考周世的“谥法”作词性判断:“阚”似虎之凶暴、如虎之吼怒,喻蚩尤雄风犹在,俨然“战神”形象。考察文献,阚城和致密城的位置是重合的,有在不同时期称谓不同者,也有同一时期两名混用者。笔者认为:阚城沿用了致密城,以致后世知有“阚城”者多,“致密”反而鲜为人知了。阚城是致密城的传承,蚩尤身死即葬于阚城,是为专祀蚩尤的“塚城”。

  按《阚氏族谱》:上古周朝有阚国,相传是黄帝姞姓子孙的封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阚氏;又,春秋时,齐国有大夫止被封到阚,其后人以此封地为姓,称为阚氏。《续夷坚志o蚩尤城》:“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氏尚多。”《皇览o冢墓记》也说蚩尤冢在阚乡城中,“而蚩尤姓阚,故其后代亦姓阚。”大概时人知道“阚亭”、“阚冢”等遗迹地名因蚩尤冢而得,是以推测“阚姓”与蚩尤有某种联带关系。但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元好问感叹道:“年代荒远,欲究其确,难矣。”

  阚氏源出黄帝还是炎帝、甚或蚩尤,各说不一。窃认为阚氏因地为姓当最为可信。阚城历史要比阚姓起源早得多,阚城的历史在时间上与炎黄和蚩尤时代相当。或许蚩尤的遗民有一部分仍留住在阚城守冢,遂以“阚”为姓也极有可能。

  阚城附近有一片高地,在春秋时期是鲁国君的墓茔,民间俗称“九公墓”或“姬家皇林”。《姬氏志》载:公元前702年,鲁桓公游于阚,次年会宋公于阚,桓公登凤凰岭“望气卜吉”,面南眺望风水兴旺(此“南旺”地名之由来),言死后葬于此,后世如其遗愿。其后的庄、闵、僖、文、宣、成、襄、昭诸公均葬于此。其中昭公被擅权的季氏大夫埋在诸公墓道之南(外),以示不得入祖茔,后孔子由中都宰升任鲁大司寇,在昭公墓南面及墓地两侧开掘了一条“U”形沟堑,名聚合昭公魂灵。这条沟同时也把九公墓与阚城分隔开了,可见孔子还有其他用意。《郡国志》上说“中都本治致密城”,但孔子“宰中都”期间,他从事“礼义教化”活动和“讲学”、“钓鱼”的地方却在今天的次邱镇湖口、朱庄一带,远离致密城以东十数公里。孔子对蚩尤抱有极大偏见,以为蚩尤所为不合“周礼”,评价蚩尤是“庶人之贪者也”。

  北宋时期,阚城因地震毁陷,又黄河泛滥,使之湮没。明代扩修南旺湖,蚩尤冢成了南旺湖中的孤岛。元代开挖会通河和明代创修南旺分水枢纽,将南旺湖一分为三,南旺湖之西遂称“西湖”,阚城旧址则被称为“西湖阚乡泽”,阚址所在及鲁公墓茔日渐模糊,宋元数百年间被人遗忘。明万历间发掘出土鲁公墓道碑,时人方省九公墓位置所在,同时阚城蚩尤冢再度引起世人注意。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废弃,南旺湖渐渐淤为陆地,阚城蚩尤冢继续长眠地下,少为人知。

  阚城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祭祀蚩尤的活动史载不绝。《郡国志》载“东平陆有阚亭”;《水经注》记“阚亭在县西南南旺湖中,有高阜六七”;《史记·封禅书》记始皇封禅泰山祭祀蚩尤:“齐八祀,三曰兵主,祠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正义》:“蚩尤冢在东平陆监乡,监即阚云”;《汉地理志》:蚩尤墓在东平陆寿张县阚城。《东国岁时记》还记载了端午节(天中节)祭蚩尤除疫的情况:以朱砂在黄纸上书写“赤符”(端午的符咒):“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

  《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曰:'蚩尤旗'”。“十月一”祭祀活动在当地仍风靡,称“鬼节”或“送寒衣节”。黄河下游平原四季分明,到了冬天,生人害冷,于是有了“送寒衣”祭祀先祖的礼仪。今天参加祭祀的未必是蚩尤后裔,但体现的是民族大融合的相互包容和文化认同。“十月一”鬼节祭祀乃蚩尤时代人神沟通的“巫鬼教”的遗风。

  特殊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观念使今天的苗族地区仍保持十月祭祀蚩尤的活动。据学者考察,云南文山苗族地区,每年十月的“踩花山”活动就是纪念先祖蚩尤。花山场中所立的花杆上,挂一幅三尺六寸长的红布,叫“蚩尤旗”。立花杆时,主持人要念动咒语,追述历史,场景庄严神秘。

  三、关于“食沙石子”和“兴封禅”

  因蚩尤作城垣而联想到的,蚩尤部落在当时是高度文明的农耕部落联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可知,蚩尤部落定居在黄河下游,汶、济之间,他们掌握高操的农业技艺,是最早的农耕氏族。1990年在汶上县贾柏村发现的北辛文化墓葬群和半地穴房址说明,六千年前生活在此的古人类已由游牧走向定居,而定居的基础是农耕文明。《龙鱼河图》所谓蚩尤部落“食沙石子”不过是后来的胜利者对战败者妖魔化宣传,又恰恰反证了蚩尤部落已经精于粟米的种植──今天鲁西南一带广种粟米。《淮南子》“神农之播百谷也,因苗以为教”也证明了这一点。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有大量窖藏粟米,而这一带也是蚩尤部落活动的地域,且年代亦相吻合。粟米最像“沙石子”,蚩尤部落除了食“沙石子”,亦食五谷、禽兽和海中鱼,亦播百谷。《国语》说蚩尤部落“蒸享无度”、“民匮于祀”,意思是说,蚩尤的族民食而有余,祭祀时用竹筐装盛祭品。今天苗族椎牛祭神祭品甚多与此相仿,因为蚩尤首创农业耕作,牛是主要生产资料,也是民族的图腾,他们用最珍贵的祭祀品祭天地和先祖,自然是有其根基的。

  《路史》记载蚩尤“兴封禅”,透露出蚩尤是最早祭祀泰山的上古天子的信息。“封禅”最初是一种祭祀鬼神的巫术,在之后的朝代逐步完善并仪式化,成为“国之大事”,而封禅之兴源自蚩尤少为人知,也不被“正统”思想所认可。孔子对蚩尤多有诬词,司马迁也没有深究封禅之源起,历代“正史”对蚩尤封禅泰山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民俗学和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泰山是山东境内最高的山岳,是神山,且距离蚩尤部落活动的“中心地”直米利,也就是致密城只有数十公里,在原始自然崇拜的上古,蚩尤“兴封禅”是自然之理。《韩非子》记:“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这里的“蚩尤”应该是蚩尤的后人、主祭的“大鬼主”(大巫师)。封禅有一套“巫鬼教”特殊的神秘的仪式,而蚩尤部落有专司祭祀的“大鬼主”,精于此道,所以黄帝封禅泰山,委派蚩尤遗族的“大鬼主”居前,引领封禅并主祭祀大典。

  据调查,川南宜宾地区的苗族流行一种“还泰山”的祭祀仪式:祭祀在家族内部秘密进行,门窗紧闭,外人不能加入,且待夜深人静、妇女熟睡后,同族的男人杀猪祭祀,仪式十分神秘。云南威信地区的苗族也流行称作“还泰山”的祭祀活动:一般是在年尾,族人在山林中杀猪祭祀,主祭人吟诵咒语,叙述蚩尤和黄帝如何打仗和兵败迁徙的故事。

  汶上乃至山东全境至今保存“还泰山”的风俗。泰山从来被认为是黎民百姓的“神山”,泰山上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灵性与神奇。传说“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元君)的“生儿”。这一时间正是春夏代序,农耕季节,老年妇女虔诚缝制神袍、准备红布条和香烛,不辞辛苦,结伴步行,于三月十四日晚上赶到岱庙,抢烧“头香”、祈福许愿、还愿,为先人“过金桥”、为病人“请大神”(“跳大神”),“拴枝”、“押枝”、“拴娃娃”等,祭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多子多福、逢凶化吉,内容庞杂、仪轨谨严,程序复杂、神秘诡异。次日一早,人山人海,庄严肃穆,隆重举行给泰山老奶奶换衣裳的仪式。第二年的“三月十五”要“还泰山”去还愿,如此周而复始……这一风俗透视出上古祭祀泰山的活动礼仪,应该属于蚩尤时代“巫鬼教”的遗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汶上县文化部门曾在南旺湖遗址进行调查,初步印证了《姬氏志》有关地理方位的记载。阚城遗址曾有过发掘计划,十余年来山东大学几度来南旺实地考察,终因资金问题,至今没有进行科学发掘。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日渐改变着遗址面目。2010年9月“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文物局立项名单,2011年6月11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启动建设项目。可惜“阚城”、“蚩尤冢”以及“鲁九公墓”等都没有列入大遗址保护规划。

  所幸的是“阚城”这一地名仍然保留着,文献资料尚多,明清两代河湖图也都标识出了蚩尤冢的大体位置。九公墓之数个墓冢封土高十余米,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为将来寻找古阚城和蚩尤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作者简介:汪海波系山东省汶上县民族宗教局、文物旅游局副局长,舍利文化学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金镶玉回收

一般的玉手镯多少钱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