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在中国被俗称为“鳖”,是自然水域中较为少见的两栖爬行动物。野生的甲鱼全身是宝,肉可食用,裙边味道鲜美,背甲也可入药,深受民间推崇。
6月19日,江苏宿迁的渔民捕到了一只罕见的巨鳖,体长超过了半米,背甲有脸盆般大小。和背上的小乌龟相比,体型差距一目了然!
渔业部门的专家推测,这只甲鱼至少有十年以上的生长年份。当地有几十年捕鱼经验的老年人也反映称:“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甲鱼”!由于稀少、罕见,这只甲鱼也侥幸逃过一劫,在多位渔民的合力下被放生到了自然水域。
可能很多人都以为,放生巨鳖是一件积善积德的大好事,但有专业的网友一眼就看出了端倪:这种鳖并不是我国本土的中华鳖,而是不折不扣的“美国鳖”!从体型、外观来看,这只巨鳖的身份其实是佛罗里达鳖,也叫珍珠鳖,是软鳖属中体型最大的鳖种。
珍珠鳖的一大特点就是体型巨大,成年个体能长到40~50斤左右。其中,雌鳖的背甲能达到60cm,体长超过70cm,是名副其实的巨型鳖。而我国的中华鳖则是一种小型鳖,最大体重一般不超过10斤,体长约30cm,很难与珍珠鳖相提并论。
珍珠鳖形态特殊,其背甲呈椭圆形,覆盖有灰褐色或橄榄绿色的弥散性斑点,类似于黑珍珠,故得名珍珠鳖。在背甲的前缘,分布有数列突出的疣粒;背甲后缘裙边发达,构成肥厚的扇面;体表光滑,腹面全白。通过这些特征,就基本可以断定珍珠鳖的身份。
珍珠鳖原产于美国南部,在佛罗里达州、阿拉巴马州等地数量最多。在1993年,珍珠鳖远渡重洋并在福建省落地生根,而后不断发展壮大。
在江苏宿迁,珍珠鳖的踪迹不止一次地被发现。
例如在2010年时,宿迁市九龙湾的一个鱼塘中就曾出现过两只巨鳖,其中个头较大的已长到50cm长,重18斤多,个头较小的也有12斤。鱼塘的塘主从未放过鳖苗,发现两只巨鳖后感觉如获至宝,难掩兴奋。
塘主表示,老鳖长这么大非常不容易,估计至少也要几十年,如果宰杀就太可惜了,并且也没有人敢吃。最终,这两只巨鳖被塘主继续喂养,留作展示。
我国各地发现的巨型珍珠鳖并不少,但大部分都被放生处理。2021年5月,河南镇平县的村民在水库边上发现了一只重达46斤的巨鳖,很多村民都说这是一只“百年老鳖”。在众人的见证、议论之下,村民决定将巨鳖放生到当地的水库中。
那么,这些巨鳖究竟是从哪来的?主要的来源就是各地的养殖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掀起养鳖热潮,总产量常年超过30万吨,行业趋于稳定。在这当中,珍珠鳖产量巨大,占有重要的市场分量。201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养殖频率最高的鳖种是中华鳖,排名第二的就是珍珠鳖,海南、江苏、浙江等16个省区均建有养殖基地。
到了90年代初,我国的中华鳖产业陷入困局,种质退化严重,生长速度慢,价格也不景气。厦门的一家养殖公司抢占了先机,将目光转向了新品种的引进,珍珠鳖成为首选对象,饲养试验表明:珍珠鳖生长速度很快,在恒温下每年可长肉2公斤以上,最快年增重4公斤以上!
按照国内的自然条件,珍珠鳖经人工培育2年就能长到5公斤,达到上市规格,育成时间远低于中华鳖。在营养方面,珍珠鳖也不落下风,产肉量更多,裙边质量更大,药用价值也很高,经济效益颇为诱人。
于是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珍珠鳖成为鳖产业的“后起之秀”,它不仅成活率高、性成熟快,而且不易发生病害,中华鳖的养殖户跃跃欲试。由于多种优势傍身,珍珠鳖在2004~2006年迎来大爆发,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南北各地,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拳头品种。
珍珠鳖适宜生长在28~30℃的水体中,可适应温度范围为18~34℃,因此自然分布主要在集中在华南地区。野生的珍珠鳖频繁出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背后还牵扯着不小的生态隐患。
首先,珍珠鳖食性贪婪。该鳖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充当着2级和3级消费者的角色,擅长捕食小型鱼虾、水蚯蚓、水生昆虫以及青蛙。其潜在危害在于:珍珠鳖会和本土鳖种产生竞争,抢夺食物资源,还可能携带、传播病原菌,破坏水生生态的食物链。
其次,珍珠鳖繁殖能力强悍,比本土鳖种更有优势。珍珠鳖生长迅速,性成熟周期短,这意味着种群繁殖扩张的能力更强。
对雄鳖而言,2龄个体就能参与繁殖后代,最小繁殖个体不到1公斤。雌鳖生长更快,但需要4~5年才能成熟(人工养殖条件下2年即可成熟,第3年产卵),每个繁殖季节能产下4~23枚卵。据维基百科记载,珍珠鳖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产蛋率最高的一种,最高的一窝产蛋量达到了38枚。
最后,珍珠鳖外形的“迷惑性”也很强。珍珠鳖外形独特,色彩亮丽,是国内的观赏鳖种。从稚鳖到成鳖,其外观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成体和国内的山瑞鳖相似,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野生个体也容易得到庇护。
在国内,放生祈福是一种传统风俗,而龟鳖向来就是放生的重点对象。但是,不科学的放生反而是盲目的体现,会使珍珠鳖出现在本不该出现的水域,栖息定居几十年,不利于生态稳定。普及科学的放生知识,已成为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珍珠鳖是国内重要的养殖品种,在华南地区已占据龙头位置,市面上的出现率正在逐渐增加。比如:在江苏连云港、福建福鼎等地的水产市场,都有居民曾买到过活体的珍珠鳖,价格适中,相当抢手。
另一方面,珍珠鳖扩散到自然水域,形成了一定的入侵风险。在江苏泗洪县,工作人员在挖机站时曾挖到过一只珍珠鳖;在吴江松陵镇,有居民还从京杭运河内徒手捕捉到一只7公斤的珍珠鳖。珍珠鳖毕竟是外来物种,生态隐患不得不防。
在1987年,西班牙就曾引进过上万只珍珠鳖,后因管理不善导致大量逃逸,造成了西班牙历史上的生态灾难。珍珠鳖也因此声名狼藉,成了国际上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
在《江苏农业科学》等期刊上,专家学者也将珍珠鳖列为了有入侵风险的物种。专家指出,珍珠鳖引入中国近30年,野外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在黄河流域已有相关报道,该物种的适应性、繁殖动态还需要加强监测。
黄河是我国生态的敏感地带,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前沿地带。据不完全统计,侵入黄河的水生物种超过40种,仅黄河上游就有21种,并有17种实现了自然繁殖。在陕西段的黄河支流中,有市民曾捕获一只珍珠鳖,引起了生态学家的关注。
目前,珍珠鳖在黄河流域还未掀起太大的波澜,但以防万一,还是有必要展开资源调查,摸清楚分布范围以及繁殖状况,必要时可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手段,避免西班牙的悲剧在我国重演。